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节 人设陷阱和博弈陷阱(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犹记得二十年前初入职场之时,我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天真可爱,血气方刚。当时公司里来了一批年轻的女孩,我与她们处得不错,经常在一起打打闹闹、蹦蹦跳跳,甚至偶尔会模仿女孩们的娇嗔语气与她们开玩笑。

没承想,我的这些举动却被某些人抓住了把柄,成为他们私下里取笑我天真无知、难堪大用的证据。一个如此不起眼的小细节,却几乎让我深陷职场鄙视链的泥淖。好在我的反应够快,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最终在落入陷阱的边缘成功止损。

从那以后,我认识到职场不是一个可以肆意释放天性、展露本真的地方,也认识到必要的面具非但不是职场中人际关系的障碍,相反可以成为职场环境的润滑油,让大家彼此相处更默契、更顺遂,更有效率。

不过,我从中得到的最大启发,却不是“保持敏感”,而是“切勿敏感过度”。我不断地提醒自己不可草木皆兵,把自己彻底封闭起来,那样做会适得其反。我需要做的,无非是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多长一个心眼,多用一些智慧罢了。

这一点很重要。前面提到的小A的故事,就是典型的矫枉过正的例子。真进入她那样的状态,就太辛苦了。不但自己苦,自己周边的人也苦。久而久之,被疏远、被孤立也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完全不意外。

她的故事颇具讽刺意味:越是拼命地想摆脱鄙视链,越挣扎、越努力,反而在这个链条里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不得不说,这样的遭遇既令人同情,也发人深省。

其二,可以博弈,但要精明。

这里面有两个方面的意思。

一方面,一定不要轻易引发博弈。不要让自己变成职场中好斗的公鸡,那会给你的整体人设带来致命的打击。要对你博弈对象的本质与动机有个清晰、透彻的认识,然后再决定是否需要以及是否值得博弈。另一方面,时刻不要忘记你博弈的对象是自己的同事,因此万万不可发力过猛,把彼此的关系搞得太尖锐乃至太敌对。

就拿小A来说,她要弄明白为什么会有男女同事对她开令其不快的玩笑。她必须清晰地分辨这种行为到底有没有潜在的恶意,然后才要决定是否采取博弈的手段解决这个问题,以期防患于未然或及时止损。

事实上,从小A过分保守、过度敏感的性格来看,她的反应很可能有些过激——也许其他同事之间经常会开那种性质、那种程度的玩笑,且大家都不觉得有何不妥,所以那几个同事在小A面前也便真情流露了。换言之,人家跟她开这样的玩笑,恰恰是没把她当外人的表现。而她剧烈的反应反而吓了对方一跳,并由此让对方得出“此人不好交”或“此人不可交”的结论,所以这是一记典型的“乌龙球”。

还有一种可能。那几位同事就是故意这么做的,其目的却未必出于恶意。毕竟对他们来讲,职场中有一个颇难相处的“怪人”不是什么好事,这种人的存在本身也是职场环境劣化的表现,是他们急于回避乃至急于改变的。于是,他们便对小A做出试探性的举动,看看能不能把她拉入“正轨”,将其变成“自己人”“圈内人”。亦即“如果能接受他们的玩笑”,证明此人“可交”,至少“还有救”,反之则不可交。换言之,他们之所以故意挑逗小A,是向她伸出橄榄枝,给她一个融入他们的机会。没承想,小A却极不上道,生硬地拒绝了人家的好意。这下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对那些同事而言,“群起而孤立之”便是唯一剩下的选项。

当然,必须承认,职场中不乏心怀恶意的人。可即便如此,职场毕竟是职场,同事毕竟是同事。这就意味着,反击是一个可选项,但必须注意反击的技巧与分寸,以免令关系敌对化,或将这种敌对关系过度表面化、公开化、尖锐化。真走到这一步,对你将有百害而无一利。

比如说,如果对方对你开恶意的玩笑,你该怎么办?义正词严地警告他?当然可以。但不到万不得已,尽量不要用这么生硬、这么缺乏回旋余地的招数。

你完全可以这样做:回敬他一个同样充满恶意的玩笑,对其进行对等反击。只不过,这种应对方式需要较高的智商和情商以及较强的现场反应能力,确实有一点点难。

所以,你还可以尝试一个更简单的做法:不失礼貌地对他笑笑,然后起身与他擦肩而过,扬长而去。

要知道,恶意的玩笑无非是为了羞辱,而是否做到了这一点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反应。所以,“不做任何反应”本身就是最好的反应。而对方看不到你的反应,必然会感到无趣,也就只能罢手。

当然,恶意依然有可能卷土重来,你只须如法炮制即可。因为你心里清楚,当一个人无数次的努力都得不到任何反馈的时候,放弃便是唯一的结局。

顺便说一句,来自他人的恶意是一种热暴力,你的“不做反应”则是一种冷暴力。因此,归根结底,你所用的是一种“以暴制暴”的手段,并没有落下风。再者,一般情况下,冷暴力的威力还要超过热暴力,所以你的报复强度足以令对方胆寒,对此你要有充分的认知。对方越变本加厉,越是束手无策、气急败坏的表现,越能证明你的冷暴力威力之强,震慑之大。由此,无论对方如何出招,你只须坚守阵地即可,不用做多余的动作。用不了多久,他就会败下阵来。

其三,刻意训练。

大多数掉进职场“人设”和“博弈”陷阱的人都存在明显的性格缺陷。所以,治标须治本,这个东西必须从性格的改变或调适开始做起。

没错,改变性格确实很难,却也并非绝无可能。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不断地进行刻意训练,即便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个性,至少局部的调适完全有可能。只要性格能调适过来,思维和行为方式也必然会有所转变。

你变了,别人也会随着你变;当所有人都有所改变,职场环境也便能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

关键在于坚持。千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改变或改善环境是一件异常艰难的事,绝对需要量变的积累。要相信自己,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定能等到质变发生的那一天。

刻意训练的操作要领如下:

第一,任何刻意训练都必须有专人的指导、督促与引领。

除了极个别意志极其坚强的人,对大多数人来说,刻意训练靠自律基本没戏。所以你必须找一个人,对你进行指导、督促与引领。这里面尤其以“督促”最为重要。也就是说,这个人未必是高手,即便他无法指导与引领你,至少能对你起到督促的作用,也会大幅度增加刻意训练的成功概率。

第二,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做起。

言行举止,穿着打扮,都会对人的性格产生直接和巨大的影响,不妨从这里入手。

比如你是一个不苟言笑,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人,可以在一个私密空间里,偶尔对着镜子讲几个荤笑话;又或者,如果你是一个性格保守,穿着朴素的人,可以偶尔穿一些奇装异服,在自己房间的镜子前摆几个大胆、性感的pose……

没问题,最初的不适感很正常,不必太在意。你会慢慢适应。等什么时候,做这些训练时你可以直视镜子里自己的眼睛,一切便大功告成。

第三,及时反馈。

每隔一段时间,要将平时训练的东西拿到职场中去验证一下,看看灵不灵。如果不灵,要好好想想到底是哪里有问题,然后不断地调整、改进,再训练、再反馈……如此这般坚持一段时间,必然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不妨一试。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