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节 人设陷阱和博弈陷阱(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举几个例子。

在与我的对话中,她不止一次地提到“玩笑”这个话题,并以此为由,抱怨了公司中的好几个同事。其中有男也有女。

比如某位女同事针对男女关系开的玩笑,让她很不舒服,觉得对方似乎在影射什么。于是她便坦率地跟对方说了自己的感受,令这位女同事诚惶诚恐,不断地跟她解释、道歉。

再比如说某位男同事针对时尚品位开的玩笑,让她极为愤怒,觉得是对自己的冒犯,于是乎她义正词严地谴责了这种行为,令对方几乎下不来台。

不可思议的是,小A能清楚地记得每一位同事跟她开的玩笑,以及所有这些玩笑的时间、地点、场合、次数,甚至是分类。没错,每一个来自同事的玩笑,小A都会仔细地研究,仔细地品味,然后区分出其性质、程度,并在最短的时间内下不同的结论,做不同的反应(或反击)。

她认为,玩笑最能够反映一个人在同事心中的地位。对方是否尊重你,是否高看你一眼,都能从玩笑中体现出来。所以她几乎得了一种强迫症,强迫自己认真对待同事的每一个玩笑,以至于对其他同事来说纯粹是调节气氛、融洽关系的玩笑,在她这里却仿佛如临大敌、如履薄冰。

你想,这样的人,在职场中能有好结果吗?

有趣的是,在小A向我咨询的过程中,她问得最多的问题,不是如何改善自己的职场境遇,而是“如果某某这么做,或那么说,我应该怎么办?是应该反击,还是应该忍受?”“如果反击,对当事双方来说利弊各是什么?”“如果忍受,是不是会给对方发出错误信息,让他以为我好欺负,从此变本加厉?”

看见没有?这位女士满脑袋装的都是“博弈”二字。对于博弈技巧的追求,真可谓精益求精,不遗余力。

问题在于,这样的博弈对她来说,是否还有意义呢?

显然没有。她以为她在塑造职场中的人设(自我认知与个人形象),其实她早已被同事移出了“朋友圈”;她以为她在博弈,其实她已经失去了整个职场。

她曾得意地对我说:“现在公司里几乎已经没人敢对我开不礼貌的玩笑了!”而她完全没有意识到,在她的世界里消失掉的何止是同事“不礼貌的玩笑”,而是“所有玩笑”,甚至不只是“玩笑”,而是所有“交流”——因为同事们已经几乎不和她说话了。

所以一方面,她有不小的成就感,觉得自己很成功——因为她的反击,捍卫了自身的尊严;可另一方面,她又有极强的挫折感,觉得自己很失败——因为没人理她,让她很孤独。

我直言不讳地直指其非,而她却感到很委屈:“为什么不能既得到同事的尊重,又能与大家和睦相处呢?难道和睦相处,必须以失去尊严为前提吗?”

是啊,她的要求并不高,也完全合理,可为什么做不到呢?问题是,为什么其他同事可以如此轻易地做到呢?

理由很简单,因为她在“人设”和“博弈”这两个陷阱中陷得太深,而其他同事则不然。

那么,职场人士应该如何塑造人设,如何建设同事心目中的自我认知,从而有效地避开这两个陷阱呢?

给大家介绍一个原则、三个要点。

先说原则:充分认识,透彻理解职场中的“鄙视链”现象。

任何一个职场都会或明或暗地存在一条鄙视链。这个东西既与明规则有关,也与暗规则(潜规则)有关,且后者的能量往往大于前者。

具体来说,构成职场中“阶级”的要素,比如职位的高低、资历的深浅、能力的长短、业绩的好坏等,这些明要素可以构成鄙视链;与此同时,构成职场中“圈子”的要素,比如背景的远近、爱好的异同、利益的疏密、人脉的层次、资源的多寡等,这些暗要素也可以构成鄙视链。

鄙视链中的明要素和暗要素之间,既有交集,也有并集。比如,某位公司高管尽管表面上看似乎高高在上,得到所有人的敬畏,其实暗地里,他却被所有人鄙视、唾弃;反之,某位基层员工尽管表面上平淡无奇,却在公司里上下通吃,拥有极好的人缘,有时说话甚至比老板都好使,能够轻易调动公司里的各种资源。

当然,相反的案例也有,不再一一赘述。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复杂交错的状态总体而言是流动的,而非静止的,随时都有发生变化的可能。

比如,某个职位相对低下的人忽然得到老板的青睐和晋升的机会,抑或某个行将淘汰出局的人奇迹般地搞定一个巨额订单,这些突发事件都会戏剧性地改变当事人在职场鄙视链中的位置。

只不过,这样的改变却未必总是正面的,实际情况往往更为复杂。例如,对那个幸运地得到老板青睐和晋升机会的人来说,表面上看似乎在鄙视链中的位置提升了,其实不然,如果处理不好或掉以轻心,他的职场境遇反而有可能不如从前,围绕他的职场环境反而会更为恶劣。原因很简单,曾几何时,与自己相仿甚至不如自己的人忽然爬到了自己上面,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不可能是一件愉快的事。反之,曾长期与自己并肩甚至比自己高一头的人忽然之间被压在自己身下,对那个幸运儿来说则是无比畅快、得意的事。重点在于,超越者能够敏锐地感知被超越者的不快,而这种感知反而会进一步刺激他的快感,令他越发得意。这种源于相对境遇改变的情绪冲突,将最终重新定义所有当事人在鄙视链中的位置。

显然,这一回那位幸运儿一定不会太走运。

所以,“得意”没有问题,关键是不要“忘形”。这不仅仅是个谦虚的问题,而事关你是否能有一个舒适,至少是正常的职场环境。

兹事体大,万万不可小觑。

再来说三个要点:

其一,可以敏感,但要适度。

对职场人设的问题,保持一定的敏感性是必要的。不夸张地说,对这个问题完全无感,也许是个更大的错误,会让你掉进更深、更险的陷阱。

必须强调的是,许多人都喜欢以本色待人,喜欢在生活中呈现自然态,不喜欢戴着面具生活,觉得那样做太累、太乏,这一点是人之常情,本没有什么问题,只不过,这种“本真心理”也许未必适用于职场。因为职场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戴着面具,如果只有你自己素面朝天的话,显然与这个环境是格格不入的,那么等待你的,要不就是改变,要不就是淘汰。

换言之,职场是一个不可任性的地方,没有人会惯着你,所以你必须悠着点。

对这一点,我本人可谓深有感触。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