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共赢与共鸣 如何消灭沟通(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三节共赢与共鸣:如何消灭沟通

陷阱3:妥协和牺牲是沟通的不二法门。

你可能会问:因为无法放弃面子是人之常情,那么是不是说绝大多数“爱面子”的俗世中人在日常沟通中碰到急事必须尽快解决时,就完全没有应对的方法了?

当然不是,搞定这个问题还有一个绝招,也能达到“一剑封喉”的奇效。只不过,这一招需要你有较高的智商和情商。

关键在于“共情”这两个字。

“共情沟通”是一切高效沟通不变的法宝。

共情,分为两个方面:共赢和共鸣。

先来聊聊共赢。

一般来说,在人们的印象中,妥协和牺牲似乎是“沟通”的某种常态。甚至我在前面提到的那个“面子大法”也概莫能外(牺牲面子,换取里子)。殊不知,这种认为妥协和牺牲必不可少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有可能是一种陷阱,会让你泥足深陷,把你引向歧途。

那么,有没有一种沟通方式,可以让当事双方都不做任何妥协和牺牲,也能成功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呢?

有,这个方法就是“共赢”:你得到你想要的,我得到我想要的。大家皆大欢喜,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也就是说,鱼与熊掌未必不可兼得。双方都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这种可能性,至少不要从一开始就被彻底否定。

想必许多人都看过一本畅销书《非暴力沟通》。书中主张的“非暴力沟通方式”令人印象深刻。那么,这种方式是否真的适合职场呢?

不妨举个例子,分析一下。

有一家汽车销售公司,其业务部门有两个小组,组长分别是甲和乙。前者是老板的亲戚,近水楼台先得月,备受老板宠信;后者则是一般员工,完全凭自身实力打拼,在公司站稳脚跟。

背景的不同令两人之间颇有一些心结,彼此看对方不顺眼。可毕竟大家是同事,关系不能搞得太僵,所以二人也能尽量控制自我,在公开场合做做样子、演演戏,以便显得双方还可以和平共处。

汽车销售这一行,需要经常性地四处出击,到各地参加车展,以提升知名度,增加销售机会。这家公司也不例外,外出搞车展是家常便饭。

问题在于,每次参加车展的时候,最佳摊位总是会被甲组占据,而乙组却常常会憋屈地偏守一隅,被挤在一个人流相对稀少的角落里。这就产生了矛盾:一次两次乙还能忍,可次次皆是如此,则让乙愤愤不平,觉得有必要给自己讨回一个公道。

乙不想把事情搞大,所以没有去找老板理论,而是选择直接与甲沟通。

让我们想象一下这两位同事之间的沟通场景,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

第一种场景。

既然乙去找甲时憋了一肚子的气,那么两人见面时想必不会太和平,而是充满了火药味。果不其然,刚打开话匣子,乙便表现得怒不可遏、咄咄逼人:“哥们儿,你这也太不仗义了吧?每次都占我便宜,好意思吗你?显摆你的背景硬,是吗?生怕没人知道你和老板是什么关系,是吗?咱能不能要点脸,有点尊严。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公平竞争。能不能少干点这种偷鸡摸狗、上不了台面的事儿?再说了,即便靠这点小心机取得了不错的业绩,把我比下去了,你心里踏实吗?晚上能睡得着觉吗?如果你还承认自个儿是大丈夫,那就出息点,拿出真本事来和我竞争!”

显然,这是一种典型的“暴力沟通”,不可能有任何好的结果。甲的反应要么就是和乙大吵一架,两人不欢而散;要么就是虚情假意地将乙安抚一番,找一大堆借口替自己开脱。然后该咋地咋地,不会有任何变化。但梁子肯定是结下了,从今往后二人之间少不了各种钩心斗角、磕碰摩擦。

按照《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说法,乙应该采取如下方式与甲沟通,才能和平而圆满地解决问题。

书中介绍的“非暴力沟通”操作应该是这样的:

沟通之所以会暴力,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发起沟通的人,往往喜欢对沟通对象的问题发表评论。

比方说,案例中乙对甲的态度,就是典型的“做评论”:你很不仗义;你不配做男人、做同事;你靠关系占人便宜非常没出息……

看见没有,全部都是评论。这些评论全部源于乙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情绪。全部都是主观,没有一点客观的影子。所以才会酿成沟通的暴力,以及沟通不欢而散的结果。

那么,“非暴力沟通”又如何呢?

应该这么做:不发表主观评论,只描述客观事实。然后在此基础上,诚恳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以及对沟通对象的具体需求和要求。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