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节 勿以敌意换敌意(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六节勿以敌意换敌意

陷阱6:职场中总有坏人想害我。

媳妇去了一家新公司,由于作风泼辣、雷厉风行,在很短的时间内既做出了一些成绩,也遇到了不少麻烦。

有一天,她问我:“我们赵总(她的一位女上司)最近似乎老是挑我的刺儿,是不是因为我的表现太突出,让她对我起了戒心?”

我回答她:“千万不要这么想。你刚去没两天,她还不可能对你形成自己的立场,充其量是有一个初步印象而已。”

她问:“那是不是她对我的初步印象不太好?”

我答:“这个问题不重要。无论她对你的第一印象好或不好,都不至于让她在对你还没有充分了解之前就形成一个固定的立场。一方面,你们赵总是几十年的老江湖,懂得“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道理,不可能那么轻易就给一个下属下结论;另一方面,她每天有忙不完的工作,除非你主动招惹她,否则她也没空对你形成一个特殊的立场。

“总之,你现在与其整天为这件没影的事情烦恼,还不如去做一件更有建设性、更靠谱的事情。那就是主动出击,用自己的作为去影响赵总形成一个对你有利的立场。也就是说,赵总怎么看你,决定权不在她那儿,而在你这儿。只要你愿意,你想让她对你形成什么样的立场,她就会对你形成什么样的立场。

“这就叫‘操之在我’:与其为自己无法掌控的东西着慌,不如用自己可以掌握的东西发力。这样一来,你心里就有底了,就不会怕,不会疑神疑鬼了。

“退一万步讲,即便是对方真的对你起了戒心,形成了初步的立场也没有关系,你也要用同样的态度和办法去应对。原因很简单,既然对方已经对你有了敌意,那么以敌对敌、以怨报怨只能进一步加深这种敌意,相反,只有以友对敌、以德报怨才会最大限度地减弱对方对你的敌意。因为中国人最典型的国民性之一就是‘吃软不吃硬’,你硬,他会比你更硬;你软,他会比你更软。记住这一点,你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时候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奇效。”

媳妇眨了眨眼睛,露出似懂非懂的表情。我拍了拍她的肩膀安慰道:“没关系,不要心急,慢慢来。有些事情必须在工作实践中慢慢体会,才能真正吃透。”

她遇到的问题非常典型,也非常普通,每个职场中人都会碰到,不过是否能处理得好,对一个人的职场生涯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这个事情上,我们必须明白两个要点:

第一,勿以自己之心度他人之腹。

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小题大做、大惊小怪。总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每个人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似乎都是冲着自己来的,都对自己有着某种特殊的含义。殊不知自己在别人的心中未必有那么重要,因为在别人的世界里,要面对的人和事有很多,人家根本就没有那么多闲工夫天天琢磨你的事。

这就是所谓的“疑心生暗鬼”。完全是自作多情,自找麻烦。

第二,勿以敌意换敌意。

明白“疑心生暗鬼”现象的基本逻辑很重要。它能让我们正确地理解所谓“敌意”和“敌人”的问题。一般来说,“敌人”这个东西,既是一个假命题,也是一个真命题:本来人家没有把你当敌人,可是如果你先把对方当敌人,处处对对方充满敌意,那么这种感觉会迅速被对方捕捉到,从而让对方也对你产生敌意,把你当成真正的敌人。

可见,所谓的“敌人”,大多是自己为自己“创造”出来的。那种“为什么周围总有人想害我”的想法,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你自己给自己挖的坑,自己给自己设的陷阱。

因此,如果你觉得一个人对你心怀敌意,最好先不要急着找对方算账,你不妨反思一下自己:也许恰恰是因为你自己首先发难,对对方产生了敌意,才会引来对方对你的敌意。而这里的关键在于,导致你对对方产生敌意的起因,也许仅仅是一个误会,比如说对方的某句话或某个行为让你不爽,使你认为对方是故意针对你,而事实却不是这样,因为对方根本没有针对你的意愿,甚至没有这样做的时间和精力。

总之,误会往往是敌意的源泉,但误会引发的连锁效应往往成本巨大且后果严重:或者大家打来打去最后真的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或者大家打来打去最后才发现是误会一场,而所有的付出和失去都已无法挽回,令彼此都痛悔不已。这实在是一种巨大的消耗和浪费。所以说,无论是职场之路,还是人生之路,消除误会都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而做到这一点也异常简单,那就是不要胡思乱想,不要按照自己的处事原则任意解读别人的言行举止。

不过,必须承认,没有误会的敌意也有可能存在(亦即在一大堆假想敌中,确实有可能存在真正的敌人)。可即便如此,尽可能地消除误会也有极大的好处:

第一,这样做可以使你拨开重重迷雾,锁住真正的敌人。你可以以逸待劳,将自己所有的子弹留给那个人,最大限度地提升你在真正的战争中获胜的概率。

第二,这样做可以使你化敌为友,最大限度地为自己争取同盟军(或至少降低对方组建同盟军的机会)。这样一来,你将大大地壮大自己,削弱敌人,增加自己的胜算。

第三,可以让对方知难而退,主动选择和你握手言和或至少不敢再继续与你为敌。也就是说,你有很大的可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