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共情陷阱(第1页)
第六节共情陷阱
陷阱6:你以为他想听道理,其实道理他比你懂。
常言道,“摆事实,讲道理”。每个人都无比熟悉这六个字,仿佛这才是沟通的真谛。
职场沟通也不例外。因为有“公事公办”的色彩,所以“摆事实,讲道理”便愈加成为职场人士在沟通时必然会遵循的金科玉律。
问题是,与此同时,每个人都承认职场沟通之难,难于上青天;职场沟通效率之差,可谓天差地远。
既然如此,说明“摆事实,讲道理”这个沟通法宝,也许未必那么灵验,需要我们对之做出重新思考。
直接说结论:问题就出在“事实”和“道理”这两个关键词上。
其实,在职场沟通中,最不重要的恰恰是“事实”和“道理”。之所以这两个关键词在日常的沟通实践中如此受重视,是因为我们常常过于低估了人的智商,而过于高估了人的情商。
简而言之,谁都不傻,对于“事实”和“道理”这些东西,是个人都能相对轻易地理解,用不着你反复解释,反复强调。可既然如此,为什么沟通的效果和结果又这么差呢?简单,因为“不爽”。
要知道,“理解”与“接受”之间天差地别,完全是两个不同次元的概念。在许多情况下,即便理解了,也接受不了,这才是沟通效果难产的根源。而之所以无法接受,就是因为“不爽”。反之,只要“爽”,即便不理解也能接受,也能让沟通修成正果。这就是“爽”的威力。
不夸张地说,如果你和一个人的沟通时间是一个小时,那么让对方理解你所主张的“事实”和“道理”所需要的时间,基本上不会超过十分钟。剩下的五十分钟都是在做无用功,反复地说车轱辘话而已。
问题在于,你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是会一厢情愿地认为,之所以对方不能接受你的主张,恰恰是因为他依然没有弄明白那些“事实”和“道理”,所以你就会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一遍又一遍地解释,直至对方和自己都变得不耐烦,或者争吵一番,或者不欢而散。
看见没有?这才是大多数职场沟通的真实台本、真实剧情。
必须强调的是,之所以人们在沟通中往往会本能地强力主张事实和道理,恰恰是因为觉得自己“占理”,既然“占理”,便“理应”主导沟通,“理应”顺利拿下沟通。殊不知,这种认为自己占理的姿态极具挑衅性,会轻易地激怒对方,人为地增加沟通的张力和戾气。
所以,在沟通中强调自己是“占理”的一方非常愚蠢,这种姿态无异于宣战,最后只能是一片狼藉。
顺便说一句,喜欢“占理”甚至“争理”的人在沟通中往往还会掉进另外一个陷阱,亦即“帮腔陷阱”。具体地说,就是他们倾向于在沟通僵持不下时找人来帮腔,试图以此强化自身占理的程度,让自己占上风。
帮腔者参与沟通的形式无非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加入战局,一种是在一旁敲边鼓。可无论是哪种形式,都会让当事人瞬间掉进陷阱。理由很简单:许多人错误地认为营造一种“群起而攻之”的局面容易让对方就范。殊不知,这样做适得其反,会在更大程度上激怒对方,瞬间放大沟通的暴力指数和侵略性。所以这是一种极富破坏力的手段,万万不可轻易触碰。除非你的沟通就是为了挑起争斗并战而胜之,而不是为了解决问题的。
对那些受邀帮腔的人来说,接到这样的邀请时也要慎之又慎。否则一不留神,你的“仗义”之举非但帮不了他,反而会害了他。
“帮腔陷阱”最奇葩的表现方式是:明明一切进展顺利,可偏偏要在最后行将收官之时找人来帮腔。结果却弄巧成拙,前功尽弃。
这样的情况绝不鲜见,令许多职场中人深感头痛。究其原因,也许是沟通前期的过程太过艰辛,所以非常害怕煮熟的鸭子飞掉,为确保锁定胜果,才会出此下策。可是此策一出,恰恰会逼飞煮熟的鸭子,实在是不智之至。
因此,沟通这件事不到万不得已尽量不要假借他人之手,一定要自己独立完成。即便第三者的介入不可避免,也尽量不要帮腔,而要调解。前提是,这个人要具备调解的立场、意愿与能力。否则,名为调解,实为帮腔,只会更加恶化局面。
当然,说了这么多,并不意味着“摆事实,讲道理”在职场中是绝对的禁区,只是说但凡有一点可能,就尽量不要这样做。
那怎么做才好呢?
你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做反向操作,暂时强迫自己认为理在对方一边,然后再考虑应该如何与对方沟通。这样反而能大幅提高沟通的效率和沟通的成功率。
理由如下:这样做,首先可以缓解沟通的张力。让自己和对方都平静下来,减少双方的戾气,让你们的沟通能有一个好的开始。
不仅如此,这样做,还能大幅减少你们达成共识的时间。正如我在前面所说,事实和道理最不用讲,因为对方不傻,理解这些东西并不难,用不着你翻来覆去地讲。所以,只要你愿意暂时搁置自己的事实与道理,选择接受对方的事实与道理,你们之间达成共识便是瞬间的事。
针对对方的事实与道理达成共识之后,你的事实与道理也便更易被对方接受。这就是终极共识。至此,一切尘埃落定,你们的沟通正式结束,且功德圆满。
当然,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远比这个复杂,不可能如此轻易搞定,但大体的思路还是可取的,不妨参考一下。
其实,做到这一点也不难。一般来说,人与人之间的任何矛盾与问题,都不可能是铁板一块。不可能所有的“理”均集中于某一方,而另一方就一点“理”都没有。同理,也不可能所有的“事实”都在你手里,对方的手里没有一点“事实”。
讽刺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也都会承认对方是“有理”的,不过正因如此,这反而会激发我们尽可能地把“理”归于己方的动机。换言之,我们会尽可能地为自己多找一些“理”,争取让自己的理压过对方的理,甚至“无理搅三分”也在所不惜。
其实,好好想想,这个事儿也不难理解——你要的无非是一个良好的沟通结果,如果战争会毁掉这个结果,和平能成就这个结果,那你选哪个更合适?
显然是和平的方法,对吗?所以,钻牛角尖儿没有必要。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人们之所以会在“理”上纠缠不休,往往并不是,或并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在沟通中占优势,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争面子。
所以,还是那句话,把面子留给对方,里子留给自己,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