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暴力陷阱 善待暴力(第2页)
换言之,与多数人的想法完全相反,“批评”鲜少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基本上只有“惩罚”的功能。当然,你也可以将惩罚本身视为一种教育,只不过这种教育手段要比人们通常理解的那种方式简单、粗暴得多。
有鉴于此,批评的手段一定要慎用、少用,因为“惩罚”这个东西一旦用得过多,就会产生两个弊端,一个是令惩罚对象麻木,另一个是给惩罚对象带来过于深刻、过于持久的心理创伤。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会令惩罚失效或起到反作用。总之是得不偿失。
举个形象的例子。
比如说小朋友犯错误可不可以罚站,可不可以打手心?或许可以。因为“罚站”和“打手心”会有惩罚和威慑的效果。
可如果天天罚站,天天打手心,还会有用吗?显然就没用了,因为这会造成暴力的滥用,让惩罚失去效果。
同理,厉声训斥、棍棒伺候(热暴力)或冷嘲热讽乃至完全无视(冷暴力)属于典型的暴力升级,会给小朋友带来持久性的心灵创伤。这样的做法非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制造更多、更严重的问题,所以完全不可取。
可见,将这些行为称为“教育”,或美化为“为了孩子好”是多么荒诞不经。
总之,暴力必然会带来创伤。只有可控的创伤才能构成“教育”,不可控的创伤只能构成“教训”。尽管教训也会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可是这样的教育却是通过“反面教材”来实现的。既然是反面教材,便必然不会是“正”的、“善”的,只能是“负”的、“恶”的——对方之所以会激起改错的动机,拿出改错的行为,是因为你说的话或做的事极大地伤害了他,而不是深深地触动了他。对他来说,这样的经历简直是一场噩梦,他绝不想再有第二次。所以他才会顺了你的意,做了你希望他做的事。
问题在于,这种改错的表现并非出于知错,甚至会对知错的动机造成伤害,并有可能埋下逆反或报复的种子,从而为他日犯下更大错误埋下隐患。
显然,这样的“教育”还是不要为好。
遗憾的是,无论是批评、训斥还是棍棒教育,这些本该慎用的沟通方式在生活中被滥用的现象可谓屡见不鲜,俯拾皆是。而且重点在于,做这些事的人尽管嘴上喜欢唱高调,其真实目的却并不那么光明正大。
当他们不能慎用、善用,而是滥用、恶用了暴力时,那么他们的目的往往是满足施暴的快感。
不少批评别人的人,心里完全明白这样做不管用或用处极小,他们之所以坚持批评,就是为了享受批评别人时的快感。换言之,被批评的人越痛苦,他们就越快乐。他们是一群典型的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人。因此,这是一群自私的人,尽管他们有权,却滥用了手里的权力。
由此可见,做个正义和善意的批评者实在是无比重要,却也相当不容易。
最后,再来看警告或正告。
与批评相比,这种沟通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相对较少,却也绝非罕见。通常情况下,人们使用这种较为剧烈与极端的沟通方式,是因为觉得某些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或重要原则受到了冒犯。
坦率地说,警告颇有一点“外交辞令”的味道,其背后有一股隐隐的杀气,暴力属性及威力级别都相当高。一旦警告无效,剩下的就只有战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撕破脸”了。
不过,正因如此,一般来说,当人们走到这一步的时候,至少已经做好了撕破脸的心理准备。这就意味着他们对这段关系(职场或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已然不报什么太大的希望,所以分分钟可以战斗,可以鱼死网破。
当然,还会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所谓的“虚晃一枪”或“虚张声势”。也就是说,发出警告的人未必真正想破坏这段关系,可又确实对关系中的某个事件或因素忍无可忍,因此寄望于“秀强硬”来逼退对方或使对方就范,从而为自己的困境解套。
但是,无论哪种可能,警告这种沟通手段的火药味都极其强烈,被警告的人会承受巨大的压力侵扰和暴力打击这一点不会有任何改变。所以不到万不得已,切不可轻易采用这种咄咄逼人的手段去与他人沟通。
讽刺的是,如此重口味的东西,却令某些人乐此不疲。无论是职场还是日常生活中,也无论关系是远是近,是好是坏,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我警告你……”这样的措辞方式,甚至是开场白。仿佛“警告”没有什么大不了,稍有不如意,便可以警告他人。
有些人可能会这么认为:如果对方是生人,翻脸也无所谓;如果对方是熟人,也不可能轻易翻脸。所以即便“警告”不离口,也确实没有什么大不了。殊不知,这样的想法大错而特错。
原因很简单。如果对方是生人,你的警告肯定会激怒对方,令冲突升级。既然大家彼此都不怕翻脸,那么一旦翻脸,便很有可能使矛盾迅速白热化,最后令结果不可收拾;反之,如果对方是熟人,确实不易翻脸。可正因如此,伤害形成之后很难在短时间内化解,往往会沉淀下来,成为他日突然翻脸的契机。
当然,即便翻脸也要警告的事情是存在的。比如,一些违背公序良俗的场合,坚定的立场、坚决的警告绝对不可或缺,因为这样的场合无须在意是否翻脸。只不过这种情况较为罕见。无论是职场还是私生活环境,公序良俗这个东西都不会轻易被涉及。因此,现实世界中的大多数警告都与公序良俗无关,只与个人原则有关。尽管每个人均有权拥有以及捍卫自己的原则,可是原则太多则往往适得其反。这样的人常常会受到排挤,离群索居。所以原则可以有,却不可滥。这是职场人士的铁则,切不可轻易僭越。
这方面的细节,我将在其他文字中详述,这里便一带而过了。
总之,暴力是可以正、可以善的,它未必是一个贬义词。即便真正的战争,也有正义的战争,何况日常沟通中的“小打小闹”。不过,暴力毕竟是暴力,稍有不慎便会擦枪走火乃至走火入魔。因此,一定要把暴力这头猛兽关进笼子里,彻底驯服它,才能使它温柔乖巧起来,真正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
换言之,一定要学会控制暴力,而不能被暴力所控制。
那么,如何才能控制好沟通中的暴力元素呢?
有这样几个要点。
要点一:培养意识。
人们之所以无法在沟通中控制好暴力因素,首先与意识有关。具体来说,就是意识的缺乏和模糊。
前者的代表人物是“动不动”派——这种人完全没有暴力意识,动不动就会发脾气,动不动就会与人争吵,或者批评、警告他人,整个人充满火药味。显然,无论是私生活还是在职场,这种人都属于那类令人头痛、人缘不佳的主儿;后者的代表人物是“不知道”派——他们隐隐意识到了沟通中的暴力元素,也想尽力控制其副作用,却往往不得章法,弄巧成拙。与前者不同,这样的人其实很在意人际关系,特别是职场中的人际关系。可即便他们拼命努力,人际关系的质量也始终不尽如人意,难以改善,令他们困惑、痛苦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