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节 人际沟通中的尊严陷阱(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你可以广泛搜集对方的材料,把对方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甚至人际关系网彻底研究一番,然后为自己制订一套详细的行动计划。这些计划可以直接针对他本人,也可以针对他身边的亲友。再然后就是付诸实施,展开你的追求。你可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先把所有的点连成线,再把所有的线铺成面。多点进攻,徐徐图之。当然,计划赶不上变化,在你实施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生意外,也一定会有不少新的发现。没关系,且战且走即可。只要你时时注意节奏和力度,不断矫正方向,调整手段,最终很有可能能够如愿以偿。

换言之,追求对方最理想的结果就是:无须告白,两个人就能自然而然地走到一起。只要处理得好,甚至有可能先换来对方的告白也说不定。

退一步讲,就算你使出浑身解数最后依然以失败告终,你所受到的打击也会是可控的;因为结果的到来并不突然,你有充分的时间做好心理准备。

情人间的相处如此,职场中的人际交往亦如此。无论是同事、上司还是客户,都是你追求的对象。既然要追求,就要有手段。这既是对情商的考验,也是对智商的考验。

在各类企业的内训课上,我经常会开这样的玩笑:只要能把领导看成你的丈母娘,把同事和客户看成你的女朋友(或某个你心仪的女孩),你就有很大的机会成为职场中的常胜将军。

这句话的潜台词与“金钱(利益)”和“动机”有关。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细细品味一下,看看能不能琢磨出一点门道来。这里暂且卖个关子。

其五,环境与场合。

这一点很好理解。比如说在你试图主动出击的时候,对方正在做事情,或对方身边有让你不方便说话的人,这个时候采取行动显然是不明智的。你要体现出高情商,给予对方最大限度的体谅,而这种体谅本身也能提升你在对方心目中的形象,提高你的成功率。

总之,换位思考,善解人意很重要。有时候即便是同一个对象,同样的“厚脸皮”招数,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对方的感受以及你能获得的效果都有巨大的不同。所以有些东西不是死的,而是活的,需要你动态地把握之,处理之,也需要你有适度的敏感和较高的共情能力与技巧。只有这样做,你才能成功避开人际沟通中的种种陷阱,让自己成为个中高手。

其六,筹码。

归根结底,“厚脸皮”最需要的东西就是“筹码”。换言之,只有脸皮厚是不行的,解决不了问题。人家为什么要应承你,必须给他一个可以信服的理由,而这个理由就是“筹码”。

比如说,即便你一往情深,矢志不渝地追求一个女孩,也并不意味着你的这种真诚与执着必然会打动她。她为什么要接受你,你要给她一个说法。是因为你长得帅,还是因为你情商高,抑或因为你知识渊博、事业有成?说到底,这些东西才是最终的决定因素。

职场中也一样。如果你想打动上司、同事或者客户,为自己营造一个强大、通畅的人脉网,你的手中就必须有足够的筹码,否则人家为什么要接受你或应承你呢?

所以,“厚脸皮”只是手段,不是答案。终极答案只能是“筹码”。而筹码不是天生的,至少不仅仅是天生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后天努力获得。

比方说,如果你觉得自己长得不帅,又土又幼稚,气质也不行,配不上你心仪的那个姑娘,那完全可以通过读书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和综合气质。然后,你还可以去健身房挥汗如雨,让自己的啤酒肚被六块完美的腹肌所替代。那个时候,恐怕就不需要你向对方表白,而是人家主动追求你了。

又或者,你想与一个高阶层人士套近乎,提升自己的人脉资源,那就应该努力拓展一下自己的见识,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取得一定的成就,只有这样,才能增加你成功的机会。

总之,人生就是爬梯子。你总得找到那个梯子,并尽可能地将其加长加固,让自己尽量爬得高一点、稳一点,起码不至于中途掉下来才行。反之,如果你总想原地起跳便一举摸到目标,那么无论你的脸皮有多厚,欲望有多强烈,也只能是痴心妄想。

这就是“筹码”的逻辑。

想起了两个案例。与两位名人有关。这两位名人一位叫王健林,一位叫周润发。

先来说说王健林。

这位地产大亨在央视的一档教育类节目中曾经这样告诫现在的年轻人:“做人,脸皮要厚一点。不要太娇气、太矫情。”

他举了一个自己的例子。

话说三十年前,王总初涉商海之时,人脉、资金奇缺。为了缓解资金压力,他去一家银行借钱,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如愿。于是,王总横下一条心,决定厚着脸皮去这家银行信贷科科长的办公室“堵人”。他说到做到,日复一日地赶到那里,等待那位科长上下班,希望自己的诚意能感动对方,借给他宝贵的资金,助他渡过难关。

遗憾的是,王总的真诚并没有令他如愿。那位科长为了躲避他,有时甚至会跳窗户溜走。这让他非常失望,最后只能无功而返。

事后想起来,在这件事情上王总之所以会失利,除了当时的他手中筹码不够之外,在处理“厚脸皮”的节奏和力度方面也有些问题。当然,操作技巧上也不乏商榷的余地。不过即便如此,“厚脸皮”这个事对这位商场大亨后来的事业之路助力匪浅,这也是事实。而他许多年后依然能如此清晰地记着这个创业路上的小插曲,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对他的影响之大。

再来说说周润发。

四十多年前,刚从TVB(香港无线电视台)艺员训练班毕业的发哥还是一枚身材高瘦单薄、毫无演艺经验的青葱少年。但是,自幼家境贫寒,早早出来“混社会”的他,已然有了不少人生经验和自己的小智慧、小想法。

资历浅,没机会,就没有钱赚,不能养家。怎么办?

发哥灵机一动,想了一个办法。

他瞄上了办公楼里最普通的一个物件——电梯。

尽管平时与公司高层谋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无论身份再高贵的人也总得用电梯吧?

对,就从这里入手!

于是,每天公司高层上班的时候,总会在电梯旁见到一位清瘦而俊秀的小伙礼貌地鞠躬问候,并为他们提供“电梯按钮服务”。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举动,为发哥迎来宝贵的机会——他的形象气质给一位高层留下深刻印象,于是钦点发哥出演一部年度重头戏的主角。

巨星之路,就此开启。

发哥与王总的案例有一点近似,但前者之所以成功源于对事务的处理相对圆滑细腻,没有给对方留下明显的不适感;而后者的处理方式则略显生硬,有一点点棱角,硌硬了对方。但甭管怎么说,对这两位大佬级的人物而言,在当年青涩懵懂、位卑言轻的时候,横下一条心,厚着脸皮主动出击,而不是坐等机会乃至坐以待毙,这一大胆的想法和举动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今天的他们——想必这一点,没有人会有异议。

尊严这个东西,有的时候并非天然,需要你自己去争取。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