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共情陷阱(第2页)
“摆事实,讲道理”,这个陷阱不仅仅存在于职场沟通中,也普遍存在于销售行业的现场,存在于商家与顾客之间。
比方说,宣传产品及相关理念重不重要?既重要也不重要。说它重要,是因为消费者总得对你的产品与理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才能决定是否购买;说它不重要,是因为具有相同功能与理念的产品在市场上大量存在,顾客已经见过太多类似的产品,听过太多类似的宣传,几乎已经充耳不闻,完全无感。而现在的商家,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他们不明白这一点,他们唯一能做,也唯一在做的事,就是不厌其烦地向顾客宣传自己的产品与理念,不厌其烦地“摆事实,讲道理”,企图通过“事实”与“道理”说服顾客。明知效果乏善可陈,明知是无用功,却依然矢志不渝,无怨无悔。
这实在是一个让人费解的现象。
为什么顾客明明能够理解与接受,却死活不掏腰包呢?还是那句话,沟通出了问题。现如今,绝大多数商家与顾客之间的沟通都钻进了死胡同,掉进了“摆事实,讲道理”的陷阱,难怪效率会这么低。
那么,商家与消费者之间什么样的沟通才是真正的有效沟通呢?
是强调需求与痛点吗?不全是,因为能满足消费者需求,解决消费者痛点的东西多了去了,人家凭什么要买你的产品?
是突出商品超强的性价比吗?不全是。理由同上,不再赘述。
所以,供需之间真正有效的沟通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给消费者一个理由,让他“只”买你的商品。换言之,这种沟通必须要有针对性,必须遵循“一对一,点对点”的原则才行。
说白了,就是商品不重要,情感才重要。智商虽重要,但情商更重要。商品不具备唯一性,而情感则不然。只要你运筹得当,可以非常容易地让情感具备唯一性。
一言以蔽之,销售卖的不是商品,而是人品。只要你能把自己这个“人”成功推销出去,任何商品都可轻易出手。
事实上,正因为如今这年头各种商品,甚至各种性价比极高的商品铺天盖地,无所不有,绝大多数消费者都有“选择困难症”。所以从消费者的立场来看,给他一个能够克服选择困难症的机会,让他能够比较利索地下单购买,本身就是一件极富**力的事。甚至他会感谢你帮他消除了选择困难的心结与苦恼也说不定。
这是一个有趣的悖论:对消费者来说,不是因为你的商品不好,他才不买;恰恰相反,正因为好商品太多,他才不知道是否应该买。所以他才会对你的宣传无感,让你伤透脑筋。因为他需要的不是“宣传”,而是“选择”,是“下决心”。这就意味着,你要把发力点从“宣传”上移开,放到帮他“选择”与“下决心”上面。而这样的帮助与“好商品”无关,只与“好人品”有关。
它体现的不是一种“公对公”的状态,而是一种“私对私”的状态。宣传产品与理念是“公事公办”,也将事倍功半;与顾客交朋友则是“私事私办”,才会事半功倍。
所以,只会前者,是愚蠢的销售;专攻后者,才是聪明的销售。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把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从“公”的陷阱引入“私”的正途,谁就能抢占先机,拿下订单。
这就是“功夫在诗外”的道理。这个道理对于改善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质量至关重要。
举几个我经历过的真实案例。
这些年来,我与保险这个行业打过不少交道。无论是自己买保险,还是去保险公司授课,保险行业的种种,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长久以来,有两件事令我极为费解:第一,明明保险是个好东西,于国于民有百利而无一害,却为什么如此难卖,以至于许多卖保险的人自己都会感到心虚?第二,明明保险业也是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什么与其他金融从业人员相比,保险行业的从业人员在社会认知度与行业自尊、自豪感方面的表现却如此不尽如人意,以至于人员流失率如此之高?
理由有很多,一言难尽。可是有一点,却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那就是这个行业中的大多数人都太过注重产品与理念本身的掌握,而严重忽视了销售技巧的培养。
任何与保险行业有过深度接触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该行业极其重视“教育”和“培训”。在这个行业中,各种品类、各种名目、各种层次的培训可谓铺天盖地,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照理说,这一点对于业内人士应该具有极大的**力才对,毕竟追求成长,是每个职场中人都极为重视的事情。事实上,“教育”与“成长”这两个关键词也是该行业颇为得意的核心价值,是他们心心念念、不遗余力反复宣传的重点。
不过,问题恰恰出在这里:所有这些“教育”与“培训”,标的都过于单调,过于集中。除了产品,还是产品;除了理念,还是理念。
不是说产品知识与理念的培训不重要,当然重要。这些都是销售人员最起码的基本功。问题在于,你光了解产品是远远不够的,你还得学会如何把它们卖出去,对吗?
否则,无论你对产品知识如何精通,服务理念多么高大上,人家消费者不买账,不也是白费功夫吗?
这一点,我本人是深有感触。
迄今为止,我已经买了数万元的保险。而每一次购买保险,无论是对我本人还是对保险销售人员来说,都是一个异常枯燥、痛苦的经历。
因为每一个保险公司的人来拜访我的时候,都会拿出一大堆合同、一大堆数据、一大堆文件,不厌其烦地向我宣讲产品,且一说就是一两个小时,令我昏昏欲睡。
这让我产生一种错觉,似乎他们想把我培养成保险行业的专家,最低限度,也是希望我能具备“业内人”级别的知识素养。可问题是,别说我是否有意愿成为专家,即便我有这个想法和能力,而且有一天真成了专家,那我还要他们的服务干什么,我自己服务自己不就成了?他们的存在价值又何在呢?
所以说,顾客的需求其实非常简单,你只须把你的产品简略说明一下,而且能准确地戳中顾客的痛点就行,完全没必要面面俱到,甚至试图循循善诱、絮絮叨叨地把顾客培养成产品专家。因为那是你的工作,不是顾客的工作。
接下来的事,才是真正的关键:即便你的产品能够戳中顾客的痛点,你依然要面对无数竞争对手。换言之,你的产品依然不具备“唯一性”。因此,你必须给顾客提供一个足够强有力的购买理由。而这个理由通常与你的产品无关,只与你的做人有关。
显然,绝大多数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不懂这一点,因为他们在公司里受到的教育和培训都是单线条的,所以他们没得选。
那么,如何才能在戳中顾客的痛点之后顺利拿下顾客呢?
简单。暂时搁置保险的话题,与顾客多聊聊私人话题,与他们建立私人关系,并尽可能地在短时间内升级这种关系,使其亲密、可信赖起来。
我一直不大理解:你都能坐在他对面,和他聊一两个小时的产品了,为什么就不能抓住机会,聊聊闲天呢?这是多好的机会,多容易的事情啊!
可见,不是你不能,而是你的脑袋里根本就没有这根弦。
究其根源,这不是一两个人的事,而是整个行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