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对事不对人(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三节对事不对人!

陷阱3:我这样对你,是为你好。

“对事不对人”,是职场沟通中经常会听到的一句话,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对于这句话的有效性,恐怕大家也心照不宣。没错,既然这句话能像口头禅一样流行在我们中间,这一事实本身就雄辩地证明了我们打心眼里就不相信这种事真的能够发生。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真的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对事不对人”这码事,我们也不会天天把它挂在嘴边,用它骗人、骗自己。

所以,当我们在职场沟通中提起“对事不对人”这个话题时,其实当事双方都很明白背后的潜台词是什么,说白了就是“对人不对事”。所谓“此地无银三百两”,用在这里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问题在于,当职场中的每一个人(特别是上司或前辈们)都在身体力行地践行着沟通中的“对人不对事”时,却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我这是为你好啊!正因为重视你才会对你这样,否则我还懒得理你呢!

这句话相信许多人都不陌生,问题在于,你是否意识到了话里暗藏的小机关、小陷阱?

没错。“为你好”这三个字颇有玄机,是典型的得了便宜卖乖,把人家卖了还得让人家点钱的伎俩。仿佛只要说出了这三个字,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为非作歹、恣意妄为了。这个小伎俩对职场沟通乃至整个职场人际环境的伤害,怎么形容都不过分,务必得到彻底的纠正。否则长此以往,有可能从根本上动摇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这绝不是什么危言耸听。

职场中“对人不对事”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方式一:假装善意的劝诫。

当对方做错了什么,抑或有什么地方令自己不满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将这种错误或不满直接与对方的性格乃至人格挂钩,暗示(抑或明示)只要对方不在这些方面做出彻底改变,就永远不会进步,永远都会犯相同的错误。

举两个例子:

甲:我觉得你这个人太自私,凡事总想着自己,不想着别人,这样下去会吃亏的,会让很多人讨厌你!

乙:如果你不改改说话容易得罪人的毛病,估计就没法在这家公司混下去了!

方式二:无礼的人格否定。

当对方做错了什么,抑或有什么地方令自己不满的时候,我们常常会以对方“不适合做某项工作或担任某个职务”为名,将对方的人格、价值和贡献全盘否定。

举两个例子:

甲:你这个人做事优柔寡断、粗枝大叶,不适合做经理!

乙:我原来以为你是这个岗位最合适的人选,现在看来我错了,你根本不适合这个岗位!

方式三:粗暴的人格侮辱。

当对方做错了什么,抑或有什么地方令自己不满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口出不逊,肆意羞辱对方的人格。以“教育”对方之名,行发泄情绪之实。只要自己痛快,哪管他人死活!其自私的本质令人作呕。

举两个例子:

甲:你们就是一群猪!连这种蠢事也做得出来!

乙:混账玩意儿,我真是白养你们了!一群狼心狗肺的东西!

显然,这三种表现方式一个比一个恶劣,一个比一个卑鄙:第一种方式伪善、第二种方式武断、第三种方式粗野;第一种方式可以同时存在于上下级和平级同事之间,而第二和第三种方式则主要存在于上下级之间。无论是哪种方式,用这样下作的手法和同事或下级沟通,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才是怪事呢。可悲的是,有太多的人意识不到这一点。对他们而言,否定和贬低他人的人格往往同时意味着对自己人格的肯定和拔高,这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优越感和生理快感,从而令他们乐此不疲。与此同时,那些人格被否定、被贬低乃至被侮辱的人也好过不到哪里去。尽管他们对施行这种行为的人深恶痛绝、无比蔑视,可毕竟直接受害者是自己,心灵的创伤还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创伤一旦形成,往往很难抹去,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慢慢发酵、隐隐作痛,严重地影响工作效率。

可见,“对人不对事”的沟通方法是多么可怕!非但不能起到任何人与人之间进行正常意见交流的作用,还会极大地伤害人际关系,降低团队士气,将团队的整体氛围搞得乌烟瘴气,充满一种腐败阴森的气味,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尤其是当我们想到“对人不对事”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几乎已经成为某种固定的文化基因在我们心中深深地扎下根这个事实,就会更加令人不寒而栗。

所以,改变现状,已经刻不容缓。

方法也很简单。既然“对事不对人”的说辞已经成为一个经典笑话,那么不妨在沟通中将这个说辞彻底删除,你需要的仅仅是“做”,而不是“说”——无论你的同事或下级做错了什么事,你都要强迫自己按捺住指责对方人格的冲动,将话题紧紧地扣在对方所做的事情上面。

还拿上面那几个例子说事,让我们通过简单的对比看一看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方式一:假装善意的劝诫。

甲:我觉得你这个人太自私,凡事总想着自己,不想着别人,这样下去会吃亏的,会让很多人讨厌你!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