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节 暴力陷阱 善待暴力(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总之,无论是哪种情况,进一步强化沟通中的暴力意识是当务之急。

这就需要增强三个方面的意识培养,亦即“武器意识”“伤害意识”和“控制意识”。

任何具有暴力属性的东西都可以被称为“武器”,而沟通显然具备这个条件。因此,把沟通视为武器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意味着,你要明白你的手里攥着的是一把武器,它具有杀伤力,会造成后果,所以在扣动扳机前一定要慎重。绝不可任性,更不可滥伤无辜,一定要将武器的施暴功能牢牢地掌控住,且不可失控。

一言以蔽之,当你排除了包括友好交流在内,所有其他一切解决问题的方案,确认“沟通”是唯一可行的手段时,要在第一时间意识到你将拿起一把武器,而你必须对武器的功能具有起码的敬畏感,才会让善用武器成为一种可能。

要点二:排除情绪。

有暴力必有伤害,而伤害恰恰是目的,没有伤害,则没有效果。所以伤害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必须控制伤害的范围和程度。

那如何才能有效地控制伤害呢?

答案是:在拿起沟通武器后,要尽量排除情绪的干扰,否则必须无条件放弃沟通。

理由很简单,对大多数人来说,“情绪”与“控制”是一对死敌,极难共存。这就意味着,如果要追求后者,就必须尽力压制前者。

顺便说一句,尽管极其罕见,但能够随心所欲控制情绪的人是存在的。这种人显然是不世出的沟通高手,一般人极难达到这样的境界。即便如此,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最起码的情绪控制能力还是有的。

举几个例子。

夫妻吵架无论多么激烈,也不会毁掉家里的贵重物品;批评下属无论多么尖刻,也会尽量避免触碰对方的底线;警告对方无论多么严肃,也要尽量防止过快撕破脸……

可见,无论多么情绪化,无论身处多么剧烈的暴力冲突,人们的底线意识还是有的。而这种底线意识,体现出的就是一种控制力。

只不过,这种控制往往是一种本能反应,并非有意为之。而任何本能反应都不大靠谱,容易失控。且一旦失控,常常会造成不计后果的暴力冲动,导致当事人做出令自己都倍感不解、极为震惊的举动。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在沟通中尽情施暴后,常常会面对一片狼藉的现场及无法收拾的后果后悔、喟叹不已。

怎奈后悔归后悔,下一次遇到同样的场面照样会爆发,照样会狼藉,照样会后悔,如此周而复始,没有穷尽。

这就是无意识控制的弊端。

可见,对沟通中的情绪来说,无意识控制是危险的,只有有意识控制才真正靠谱。

那如何才能做到有意识控制呢?

简单。两个字:放弃。

放弃或暂停沟通,是最简便也最有效的控制情绪的方法。

沟通一旦出现情绪化迹象,切忌恋战,必须果断地终止或暂停沟通。这是唯一有效的方法,也是最简便的方法。

没关系,短暂放弃后再卷土重来,你会发现局面大不一样。沟通的进程会顺利得多。

有个操作细节需要注意:当双方都处于情绪化状态时,往往不是你想怎样就能怎样的。对方会死缠着你不放,让你难以抽身。何况你自己也处于一种高度亢奋状态,极易被对方挑衅性的言行刺激,以至于无法做出终止或暂停的举动。

所以这里面的关键点在于,放弃一定要趁早,越早越好。一旦发现情绪化苗头,便要迅速果断地放弃沟通,让双方都能相对容易、相对平静地离开现场。不要指望在不停止沟通的情况下调节情绪,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也不要指望一举搞定沟通,这件事的可能性更小。必须放弃不切实际的企图,彻底换一个思路:不妨像切香肠一样,把一场艰难的沟通切成几个小段,多来几次,多试几次。只有这样,才能增加成功的概率,减少暴力冲动的风险。

退一万步讲,即便运用这种方法处理沟通最后依然失败,也会极大地减少现场的狼藉与无法挽回的后果。总之,你吃不了亏。

要点三:追求功利。

功利即目的。沟通中的目的意识很重要。目的意识越强烈,控制的可能性便越大,反之亦然。所以,但凡你的沟通最后失控了,十有八九与目的意识不强有关。

许多人也许很不理解:不是这样的啊!事实上,我们之间已经沟通无数次了,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你总不能说无数次的沟通都无法体现一个明确的目的吧?

没错,还真让你说着了。即便你沟通了无数次,可能依然缺乏一个突出而明确的目的。甚至不夸张地说,有的时候沟通的次数越多,目的越模糊,而不是相反。

这是一个有趣的悖论:在某些情况下,越聚焦便越失焦;越强调目的,目的越不清晰。

事物遵循了这样一个逻辑:越是主张自己的目的,便会越固执;越固执,便越是让目的无法达成。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