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人际沟通中的尊严陷阱(第1页)
第五节人际沟通中的“尊严陷阱”
陷阱5:越重视自己的尊严,别人也会越尊重你。
“谦卑陷阱”还有一种表现形式,那就是过度自尊。有意思的是,往往越是重视自身尊严的人,恰恰越是自卑的人。他们貌似强大的外表,掩盖的是一颗脆弱的心。所以他们就会表现得极其敏感,极其纤细,对外界的刺激容易做出过度反应,好像浑身长满了刺,碰不得也说不得。
一言以蔽之,这样的人在情商和智商方面均有较大的欠缺。这是由人生的经历、思维的深度以及知识的积累与个人的素养所决定的。
有句俗语是这么说的:“脸皮厚,吃个够;脸皮薄,吃不着。”
无论是在职场中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要尽量避免让自己落入“尊严陷阱”。还是要脸皮厚一点,皮实一点,才能游刃有余,无往而不利。
尊严陷阱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防守型,一种是进攻型。前者被动,后者主动。
防守型陷阱的分析解读我在其他章节中做了详细描述,可以参考一下。这里只做一些概括性的说明。
有这样几个要点需要注意:
要点一:不可疑心过重,敌意太浓。
切记,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坏人,更没有那么多敌人。人际关系中的坏人和敌人绝大多数都是你自己臆想出来的。问题在于,“臆想”本身有自我成就的功能。你越是想象一件并不存在的事,那件事便越有可能成为现实。特别是在人际交往中,这一点体现得格外明显:你越是对某人抱有敌意,便越是会催生乃至强化那个人对你的敌意。最终,你就可能真的给自己制造了一个敌人。所以,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职场环境中,一定要表现得皮实一点,粗糙一点,不可过于敏感纤细、疑神疑鬼,否则很容易把自己置于四面楚歌,处处是敌的窘境。
当然,防人之心不可无,这一点是不错的。可讽刺的是,往往你小心提防的人,并不会伤到你;而真正伤到你的,可能恰恰是你疏于防范,甚至格外信任的人。可见,你的防守姿态常常是无用功,并不会帮到你,因此盲目的防守是有害的。真正聪明的做法,是“坦诚待人,兼有余地;随心所欲,顺其自然”这十六个字。也就是说,可以摆出一副“不设防”的样子,让对方在最短时间内展露本性,然后迅速判断利弊,及时趋利除弊即可。
要点二:可以敏感,但要适度。
适度的敏感是必要的,但过度的敏感则弊大于利。
要点三:要发巧力,不发蛮力。
即便遇到恶意和麻烦,也要尽量以巧妙的方法应对之(比如幽默的手法、借力打力的手法等),切忌针锋相对,硬刚硬?,否则会适得其反,让自己更为被动。
这方面的案例,我在其他章节中有大量描述,这里便一带而过了。
接下来,重点聊聊进攻型陷阱的应对之道。
“进攻型陷阱”在商业活动或人际交往中都很常见,是一个非常典型、非常棘手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表现得过于害羞、过于保守,不敢主动出击化解僵局或创造机会。
归根结底一句话,脸皮薄。
在如今这种快节奏、高强度、重压力的社会环境中,脸皮薄的人几乎寸步难行,实在是太吃亏了,所以无论如何也要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思路在哪里呢?
简单。四个字:换位思考。
脸皮薄的要害在于怕失败。问题是,失败与否往往极难事前预知。而任何未知的事物无非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顺利,一种是不顺利。前者是只要你做,便会成功;而后者是只要你付出努力,便至少会有成功的可能。无论哪种情况,都需要你有进攻和挑战的意识,试一试,做一做,努力一把,你才会有面对结果的机会,否则一切都是零。
当然,即便你做了,努力了,也依然会有失败的可能,且这个可能性还不低。但这不是重点,真正的重点在于“恐惧意识的可控性”。
我们知道,恐惧这个东西往往源于未知,已知的东西不大容易滋生恐惧感。就好像看一部恐怖片,当那个最恐怖的场面出现的时候,其实并不太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对那个场面进行铺垫的过程。这个过程越长、越曲折,便越煎熬,越恐惧。克服它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缩短乃至彻底消灭这个过程,直接面对结果。这是最容易激发勇气的一种方式。
所以,勇于挑战,善于进攻这种姿态本身就有助于克服对结果的恐惧心理。挑战一下,进攻一下,让结果发生。无论是好是坏,你见到了,领教了,也便没有那么害怕了。不断积累这种心理经历,人自然就会皮实许多,脸皮也自然会厚上许多。
当然,如果有可能,适当的计划和准备(比如现场预演或沙盘推演)还是要做的。有备而来总比盲目进攻好一些,成功的概率也要大一些。但是,过度的计划和准备不可取,这样做反而会极大地增加心理负担,放大恐惧感,从而导致退却或者更加盲目的进攻。
因此,无须过分计较挑战和进攻的盲目性。一来计划赶不上变化,事物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与你所有的事前计划都没有一毛钱关系;二来人类具有先天的学习本能,必然会从各种不同的结果中得到许多教训,学到很多经验。
所以,鼓足勇气打一次冲锋,这样的意识培养绝对是有益的。
这一点我个人可谓深有体会。
记得小时候我是一只不折不扣的旱鸭子,特别羡慕会游泳的人。可同时又特别怕水,始终认为旱鸭子往水里跳是一种典型的作死行为。所以虽然看了无数游泳技巧方面的书,请教了无数水中达人,并在岸边无数次地模仿、训练过“最标准”的游泳动作,可我就是一直不敢下水,不敢在水里实打实地扑腾一下。
有一天,当我又一次站在水边手舞足蹈,幻想自己在水中畅游的样子的时候,有个小伙伴突然将我推进了泳池。这个恶作剧的举动让我魂飞魄散,不知所措。某个瞬间真的觉得自己可能会死,紧张得甚至忘了喊“救命”。可是在水中胡乱扑腾了一番之后,我居然发现自己可以把头露出水面,且能够划行一段距离了。这让我大为吃惊,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从那以后,我渐渐学会了狗刨,学会了蛙泳。即便今天依然是二把刀、半瓶醋,可毕竟不再是旱鸭子了。
其实,那天我被推进的,是泳池里的浅水区,本来只要两脚着地就可以把头露出水面(事实上当时岸边的小伙伴也一直大声地提醒我这一点),可过度紧张的我完全蒙掉了,大脑一片空白,无论怎么试图抬头呼吸,还是不断地灌水。奇怪的是,恐惧感却并没有持续很久。或者换一个说法,在经历了最初的恐惧之后,我便不再恐惧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如何让自己摆脱困境上面。这样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明白了人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道理:克服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钻进恐惧的肚子里去,而不是试图躲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