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治病的根本合理用药(第1页)
第三部分 治病的根本——合理用药
第十四章 常见药物也要谨慎选择,适量服用
为什么小剂量阿司匹林是“神药”?
得过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像心肌梗死、脑梗死,如果没有阿司匹林的禁忌证,就需终身服用阿司匹林。40~70岁的人,如果已有10年的心脑血管疾病病史,那么预期风险≥10%,而且有相关的危险因素,比如血压、血糖、血脂等控制得差,经过医生评估可能也需服用阿司匹林。
因此阿司匹林也被很多人奉为“神药”。阿司匹林是第一个被发现的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炎止痛是阿司匹林最原始的作用之一,可以用于暂时缓解如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等轻中度疼痛。同时,阿司匹林也是一种退烧药,感冒发热可以使用阿司匹林泡腾片来缓解症状。
再来说说阿司匹林为什么可以预防、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在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的作用下,血管壁上会长出斑块,如果发生斑块脱落或破裂,身体就会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召集”血小板聚集在此处。
虽然血小板聚集是为了止血,却好心帮倒忙,聚集的血小板和其他物质形成血栓,进而堵塞血管,导致心肌梗死、脑梗死这样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所以有风险因素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预防、治疗心肌梗死、脑梗死等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当然,药物是用来治病的,即使是所谓的“神药”,也不要随意吃、随意停,一定要经过医生的综合评估后再用药或者停药。
如果吃完阿司匹林后,出现皮下出血、瘀斑,或出现牙龈出血等情况,建议由医生评估情况,然后决定是否需要减少药物剂量或者停药。
另外,在出现皮下出血或瘀斑情况后,将阿司匹林的用药时间改为隔一天一次的做法是不对的。因为阿司匹林的代谢决定了它必须每天服用,才能达到比较有效的血药浓度,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如果隔一天吃一次,那它的血药浓度就在波动的情况之下,难以起到服药作用。
所以如果出现了出血情况,就去找医生评估一下,不要自己把用药的时间调整为隔一天一次。
如何减少阿司匹林的副作用?
阿司匹林的作用十分广泛,但它的副作用也不少,人们对它又爱又恨。阿司匹林的常见副作用就是胃肠道的刺激、过敏反应、出血,出血包括牙龈出血、皮下出血、消化道出血等。怎么去降低这些副作用呢?下面几点可以供大家参考。
掌握适应证。不是人人都需要吃阿司匹林。有病治病,无病防身的想法是错误的。
掌握好剂量。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抗血小板聚集,常用剂量是75~100毫克,不要自己随意增加剂量。
选择合适的剂型。如果胃肠道功能不好,建议吃肠溶片。
选择合适的时机去吃。如果患者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肠道疾病,就需要先经过治疗,确定没有禁忌以后再吃。
预防性用药。如果有相关性疾病或者高危因素,确实需要吃阿司匹林,但又有像消化道出血之类的不良反应等高危因素,可以预防性地应用一些药物,比如抑酸剂。
随诊。药物吃进去后并不代表患者身体已经无大碍,还要定期复查复诊,检查是否需要减少剂量,或者调整药物。
在这里,我进行药物科普的目的不是让大家吃药,而是让有某些疾病、必须吃药的患者清楚明白药物的吃法,吃得合理、正确。
生活中也有很多人难以分清阿司匹林和阿莫西林,认为这两者是有某种关联的。其实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药。
阿司匹林是非甾体抗炎药,小剂量的应用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广泛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等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解热镇痛。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用于治疗与风湿性相关的疾病。
而阿莫西林是一种抗生素,用于治疗由于敏感细菌引起的肺炎、泌尿系统的感染等。虽然它们都姓“阿”,名字中也都有“林”字,但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药物。
中西联用感冒药,小心药物过量
感冒时很多人都有过中西感冒药联用的经历。比如服用感冒灵、复方感冒灵、VC银翘片这类的中成药,觉得症状减轻不明显,又服用西药,如果这样服药就需要注意药物过量的问题。
其原因是上段提到的中成药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而西药的抗感冒药的成分也是对乙酰氨基酚,如果恰好吃的这两种感冒药成分相同,可能会造成服用药物过量的后果。而对乙酰氨基酚的过量对肝脏有一定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