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党相争初见端倪(第4页)
可此时能够稳住大局的王旦已经去世了。枢密院和中书门下两个重要部门里,最有威望的人是向敏中,但向敏中在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的春天也去世了。
朝廷剩下的人里,没有人能够阻止寇准与丁谓的斗争。这些斗争刚开始时,还是政见不同的分歧,最终演变成了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让宋朝的朋党初见端倪。宋朝朋党之间的争论,与唐代的朋党还不一样。时代赋予他们了新的内涵,以南北为界,形成了两派势力。
这一时期,寇准公开以北人自居,排斥南人,肆无忌惮。这是北方士子与南方士大夫之间的较量,以后,宋朝所谓朋党之争,其实正是南北方士大夫之间的斗争。
宋朝朋党斗争的白热化时期,是在王安石变法时。范仲淹庆历变法时,矛盾已经升级。到了王安石变法时,整个宋朝的朝廷官员已经形成了两派:以王安石为首的一派,和司马光为首的另一派。尽管有苏轼这样本来保持中立的人,最终也深陷朋党之争的旋涡,多次被贬。
这两派当中,一派坚持改革,另一派极力阻止改革。即使宋神宗有改革的雄心,但也难以抵挡这么多人反对改革。王安石变法中期,整个改革其实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由谁来主张改革。当时,改革派的核心人物以王安石、吕惠卿、章惇、曾布为代表,这些人大都是南方人。而反对派的司马光、文彦博、吕诲等人则都是北方人。太祖皇帝曾经立下过一条规矩:少用南方人。
所以,这也是整个争论的焦点。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南北党争,似乎成了这次变法失败的导火索。
此处,我们只说寇准与丁谓之争。因为此时已经不仅仅是他们两个人的斗争,而是一批人都加入了这次斗争之中。
当时,朝廷的宰执团队分裂为两派:以首相寇准为首的一派,参与者有参知政事李迪、枢密副使周起、签枢密院事曹玮、翰林学士杨亿等人;以丁谓为首的另一派,参与者有枢密使曹利用、枢密副使任中正、翰林学士钱惟演等人。丁谓因为“胡子汤汁事件”,与寇准成了死敌,而曹利用在澶渊之盟后也多次受到寇准的打压,与寇准是政敌。其他几人,都与寇准有不同程度的纠葛。
这里面,还有一位重要人物,就是刘娥。本书第一章便已经提及刘娥的事迹。
刘娥,在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被宋真宗封为皇后。当时封皇后之举,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对。但宋真宗执意要册立刘娥为皇后,翰林学士杨亿愤怒之余,竟然拒绝为刘娥撰写册封诏书,宋真宗不得不另找他人撰写。(24)
此后,刘娥成为皇后,并逐渐表现出政治手腕的成熟。将刘娥比作宋朝的“萧绰(萧太后)”,一点儿也不为过。
在幽深的宋朝后宫中,刘娥处理好了所有事宜,并不断地参与国家政治的管理。这些举动,遭到了当时士大夫的强烈反对。自古以来,后宫不得干政。可刘娥竟然能插手处理国家大事,只因为这是宋真宗许可的。
宋真宗的后半生,整天沉迷于求神拜佛,对国家大事早已不上心了。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便有善观天象的人说,太白昼见。观天象的人声称,女主昌。(25)
这种预言,果然应验。因为宋真宗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已经无力亲政。这时候的刘娥,便逐渐把持了朝政。宋真宗害怕刘娥把持朝政后,变成第二个武则天,深感不安。(26)
于是,宋真宗便决定采取防御措施。没想到,这种防御措施最终引发了一场大的党争,卷入这场政争的,有皇帝、皇后、内侍、宰相、皇储等人。
宋真宗欲让“太子监国”。他把这事告诉了近臣周怀政,希望听听他的意见。周怀政又将此事透露给了寇准。
宰相寇准听说此事,大为震惊。他早就对刘娥不满了,只是鉴于宋真宗一味地袒护,他无计可施。此刻的宋真宗尽管老眼昏花、胡言乱语,但神志还算清醒,对刘娥干政有所提防。
寇准雷厉风行的性格,注定了他不会置此事于不顾。随即,寇准便进宫面见宋真宗。可此时的宋真宗多有不适,刘娥又在宋真宗身边,寇准只能找机会,与宋真宗商议“太子监国”之事。宋真宗知道事情重大,只要寇准进宫面圣,他必将刘娥支走。所以,整个密谋“太子监国”之事,做得还是颇为隐秘。
与宋真宗商议相关事宜后,寇准准备罢掉刘娥,还政给赵氏,于是,寇准找到了杨亿,让杨亿起草相关“太子监国”诏书。杨亿便根据寇准的交代,去草拟诏书了。(27)
但不久,寇准合力杨亿、周怀政等人怂恿宋真宗推行太子监国之事却败露了。据说原因是寇准喝醉了酒,自己说出去的。(28)
各种消息满天飞,已经掌握了宋朝皇室大权的刘娥,对此事非常气恼。刘娥找到宋真宗,表明了自己的心迹,信誓旦旦地表示,她不过是帮着官家打理朝政,从未有过僭越的想法。官家还是皇帝,却设立“太子监国”,非常不妥,而且此举明显让她陷入不忠不义。刘娥还说,寇准这时候要推行“太子监国”,是不是有发动政变的危险呢?
旁边的丁谓,也在不断地给寇准穿小鞋,希望宋真宗罢免寇准。
此时的宋真宗已没有了昔日的魄力,听完刘娥的叙述后,宋真宗摇摆不定的性格,再一次让他做出了错误的抉择。宋真宗以“不记与准初有成言”(29)为由,把整件事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寇准。
对此,寇准无言以对。对于宋真宗的性格,他非常了解。当年如果不是他力排众议,宋真宗亲征之事就不可能实现。
终于,在刘娥、丁谓等人不断给宋真宗施压的情况下,昏昏沉沉的宋真宗最终决定罢免寇准的宰相(30),让丁谓取而代之。
寇准虽然被罢了相,但是影响力还在。纵观此时宋朝的大臣队伍,没有人可以与寇准的资历相比。这便让刘娥、丁谓等人还是心存忌惮,寇准若要继续“密谋”,拥立太子,号召力会更大。为了彻底打压寇准,刘娥伪造了诏书,将宋真宗赐给寇准的莱国公头衔削掉,把寇准从朝廷赶了出去,随即又对寇准连续贬谪,一直将寇准贬到了道州(湖南道县)。对于这一情况,宋真宗并不知悉,周围的人鉴于刘娥的势力,也不敢告诉宋真宗此事。(31)
尽管朝廷罢免了寇准,但这场风波还未停止。因为“太子监国”之事,还没有落下帷幕,一个重要的人还没有被处理,这便是宋真宗的近臣周怀政。但既然寇准等人已相继处理了,那么周怀政的命运,肯定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周怀政自然知道这件事的严重性。此时的他,不想坐以待毙,便选择了主动出击,准备发动政变,拥立太子称帝,劝宋真宗退位,废掉刘娥,诛杀丁谓,迎回寇准。(32)随即,周怀政与其弟礼宾副使周怀信悄悄召集客省使杨崇勋、内殿承制杨怀吉、(外门内合)门祗候杨怀玉等人商议政变之事,准备在本月二十五日发动政变。(33)
但就在发动政变的前夕,周怀政手下的人竟然跑去向宰相丁谓告密。丁谓火速联系曹利用等人,向皇后刘娥汇报。
当夜,刘娥便对周怀政这些人进行了逮捕。对于谋反的罪名,没有人能够承受得起。不久,策划政变的周怀政一伙人,被刘娥尽数诛杀。
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春,宋真宗已经陷入昏迷状态中,国家大事全部由刘娥执掌。这时候,刘娥为了巩固自己的执政权力,继续对寇准进行打压。她将寇准、周怀政、李迪等人列为同党,并将他们当年的“罪状”昭告天下。最终,寇准被贬谪至雷州(广东雷州半岛),李迪被贬至衡州(湖南衡阳)。(34)
至此,整个宋真宗时期的朋党之争落下帷幕。刘娥立赵祯为帝,是为宋仁宗,也就是宋朝第四位皇帝。她开始了垂帘听政。
不久,刘娥又将丁谓、曹利用等人都予以贬黜,整个官场的党争偃旗息鼓。随着宋仁宗日渐长大,宋朝的朋党再一次陷入白热化。届时,范仲淹、晏殊、司马光、王安石、富弼、韩琦等人都会进入这些所谓朋党的阵营中,到宋英宗和宋哲宗时,这些朋党会一直影响宋朝的政治,直至靖康之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