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箭定胜负(第3页)
张瓖只能按照李继隆的部署,继续观察着城下的辽军。
这时候,张瓖的脑海中突然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不管城墙底下的辽军在干什么,决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对城墙上的宋军指指点点,必须把他们赶走。
可是,怎么赶呢?出城迎敌很显然不现实。李继隆有令,不准私自打开城门攻打辽军,况且此时辽军并没有攻打澶州北城。可若要将眼前的辽军赶走,普通的箭并没有那么远的射程。
张瓖灵机一动,将目光投向了眼前的床子弩上。张瓖笑了,他似乎已经提前看到了结果。
床子弩是一种杀伤性较强的武器,而且射程比较远,刚好适合将城下这些辽军赶走。即使射不中,也能将这伙人吓走,不让他们在城墙底下指指点点。
随即,张瓖命人将床子弩对准城下这支辽军。这支辽军虽然人少,但相对密集,只要动用床子弩,随便都可以射中几个人。这就好比向一堆鸡蛋里扔石头,总有砸中一两个的可能。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床子弩。这是宋朝的一种大型武器,其前身是唐代的绞车弩。在宋代经过改良之后,床子弩又有了新的功能。床子弩通常将两张或三张弓巧妙地搭在一起,通过各种机关绑在绞车上。到了战时,兵士们会通过摇转绞车,将弓拉开。投放床子弩时,需要士兵使用大锤猛击扳机,进而将床子弩箭射出去。(4)
虽然床子弩有致命的杀伤性,但也有弱点,那就是操作比较困难,连着发弓,费时费力,在战争的紧要关头,也不会使用床子弩。加之床子弩的箭比一般的箭大且重,其轨迹是抛物线,所以,床子弩的准度并不好。只有在对付密集型敌人时,床子弩才能发挥优势。
但这时候,宋辽并未开展大规模的战斗,所以,这次张瓖使用床子弩也仅仅是想吓一吓城墙底下这一小股辽军。床子弩的射程虽然是抛物线,但床子弩射出去的不是一支箭,而是好几支,虽然不能保证这些箭能百发百中,但如果能够射中一两个人,也很划算。
随即,张瓖命人开始启动床子弩。那些士兵便转动七绞轴,拉开床子弩。一阵绳子拉紧的声音传过众人的耳朵,城墙上的所有宋军士兵都将目光齐聚在床子弩上。弓弦拉开以后,几个士兵迅速将几支箭放在了弓弦上。
张瓖让操作床子弩的士兵尽量对准城墙底下那一伙人,至少不能放空箭。床子弩这东西制造起来麻烦,箭也是用特殊材质制作,射出去的箭头不能白白浪费掉。
那些士兵认真地操作一番,最终确定了射击的方向。这时候,张瓖拿起大锤,扣动了扳机。随着一声撞击声,床子弩里的箭就“嗖”地射了出去。
城墙之上的宋军开始靠近城墙边缘,盯着射出去的箭飞向城墙底下的小股辽军。他们对床子弩的方向吃不准,从箭射出开始,到落入辽军小分队的上空,他们紧张万分。他们希望可以射中城墙底下辽军小分队的人,哪怕射死一个都可以。
刹那间,空气似乎都凝固了。所有人都屏气凝神,等待着结果。
床子弩射出去的箭,竟然真的落在了辽军小分队的身上。随即,守在城墙上的宋军看到有人落马。
毫无疑问,肯定是有人中箭了,城墙上的宋军一阵欢呼雀跃。
但守城将士们并不知道,此刻床子弩射中的人,正是被小分队裹挟着的萧挞凛。(5)张瓖也不知道,正是他的斩首行动直接扭转了战局。
城墙上的宋军远远看到,辽军小分队陷入了慌乱,一些人下马扶着中箭的人迅速退去了。
这一箭,张瓖觉得还不过瘾。毕竟只是射中了一两个人,并没有狙杀这些在城墙底下继续游走的辽军。张瓖给守城的将士下了命令:那些契丹人若是继续在城墙底下转悠,就继续放床子弩,不要让他们靠近。
张瓖心满意足地去了其他地方巡视。
然而,张瓖射出的这一箭正中萧挞凛的额头,这种意外的打击让辽军顿时惊慌失措。那些跟着萧挞凛查看地形的人,见主帅被射翻于马下,赶紧将萧挞凛抬了回去。
床子弩的箭头远比一般的箭头粗大,况且箭头射中的是萧挞凛的额头。即使是一般的箭射中额头也是致命伤,更何况是床子弩的箭。
当天晚上,萧挞凛便因伤势过重死去。
澶州北城的辽军火速将这一突发性事件,告诉了萧太后和辽圣宗。
萧太后听说萧挞凛战死,有如晴天霹雳。随着萧挞凛战死,辽军先锋部队一时陷入了主将折戟的恐慌之中。
萧太后马上带领辽军主力赶往澶州北城。此时的辽军将士,正需要她的安抚,否则必乱。而辽军若乱,这次南征就面临失败,他们能不能平安班师尚且难说。
萧太后到达澶州之后,看着眼前已经冰凉的萧挞凛尸体,恸哭不已。但这时,萧太后还是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的高超手段,命人封锁消息,暂时与宋军停战。
萧太后罢朝五日,祭奠萧挞凛。正如《辽史》所言:即将与宋军展开战争,然而此时萧挞凛却中了床子弩,让我们失去了依靠,所以才想到了议和。这或许是上天看到天下纷乱,有意让天下百姓休养生息吧。(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