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艰难的亲征之旅(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史籍记载,这次宋真宗到澶州北城鼓舞士气,着实让宋军信心倍增,皇帝和所有将士都在一起,上下一心,同仇敌忾。辽军看到宋军士气大振,吓得队形都乱了,不敢再靠近澶州北城,都撤到了较远的地方。(50)

当天,在检阅了部队之后,宋真宗便暂时回到了澶州北城行营。不过此时的宋真宗依然心怀恐惧,城墙底下就是黑压压的辽军,万一他们破了澶州北城,那自己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当晚,宋真宗在澶州北城行营中休息,可辗转反侧,无法入睡,似乎一切都让人惶惶不安。

这时候,宋真宗派出了贴身侍卫去看宰相寇准的动向,侍卫便登上了澶州的城墙。

其实寇准知道,尽管宋真宗人在澶州北城,但心里依然想着逃跑。他所能做的便是稳住宋真宗。所以,当夜寇准便将澶州北城的几个主要将领召集起来,在城墙角楼中摆了一桌酒宴,陪同者还有杨亿。(51)

当宋真宗派出的侍卫到了角楼之后,便看到了寇准几个人喝得正起劲。这侍卫也只是在门口看了一眼,便离开了。

城墙上的士兵将这件事告诉了寇准,寇准脸上露出了一丝苦笑。

这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其实这次探访,是寇准早就安排好的。寇准知道,宋真宗根本不放心,所以,故意出了这个主意,让宋真宗的侍从看到。这样,宋真宗才能安心地在澶州待着,否则,逃跑之心不死的宋真宗,精神上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看着宋真宗派出的侍卫离去后,寇准便撤了宴席,让各位将领火速到各自的岗位去值守,关注城墙底下的动静。

宋真宗派出的侍卫将寇准在城墙角楼招待武将的事情告诉了宋真宗之后,宋真宗那颗悬着的心才放下来。或许在宋真宗看来,寇准能在两军对峙之时如此轻松惬意,一定是因为他有退敌之策。(52)

当夜,宋真宗便安然入睡了。

看到宋真宗在澶州北城待了几天,鼓舞士气的目的已经达到,众人便建议宋真宗回到澶州南城行营。

(1)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七》:“若车驾不行,益恐蕃贼戕害生灵,或是革辂亲举,亦须度大河,且幸澶渊,就近易为制置,会合控扼。”

(2)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十五》:“初,契丹自定州帅众东驻阳城淀,遂缘胡卢河逾关南。”

(3) 《宋史·列传第四十》:“急书一夕凡五至。”

(4) 《宋史·列传第四十》:“准不发,饮笑自如。”

(5) 根据《宋史》《辽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籍资料整理而成。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准备多年的宋朝,乘辽朝新君初立之机,派三路大军北伐,意图拿下幽州,进而得到长城防线。宋军三路大军首战时,进军顺利,山前山后都有不少地方被宋军拿下。杨业、潘美等人直接攻打到了朔州等地。然而,随着西北路军米信部新城会战失利及东路军曹彬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市西南)被辽名将耶律休哥击败,宋军之前的锐气基本都消耗殆尽。加之此时慌乱中的赵光义命宋三路大军撤退,结果被辽军全面击退,杨业被俘,绝食而亡,赵光义也因为大腿中箭,坐着驴车逃亡。

(6) 《宋史·列传第四十》:“准曰:‘陛下欲了此,不过五日尔。’因请帝幸澶州。”

(7) 《宋史·列传第四十》:“同列惧,欲退,准止之,令候驾起。帝难之,欲还内,准曰:‘陛下入则臣不得见,大事去矣,请毋还而行。’”

(8) 《宋史·列传第四十》:“帝乃议亲征,召群臣问方略。”

(9) 《宋史·列传第四十》:“参知政事王钦若,江南人也,请幸金陵。陈尧叟,蜀人也,请幸成都。”

(10) 《宋史·列传第四十》:“准心知二人谋,乃阳若不知。”

(11) 《宋史·列传第四十》:“帝问准,准心知二人谋,乃阳若不知,曰:‘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诛也。’”

(12) 《宋史·列传第四十》:“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远地,所在人心崩溃,贼乘势深入,天下可复保邪?”

(13) 《宋史·列传第四十》:“既而契丹围瀛州,直犯贝、魏,中外震骇。”

(14) 《宋史·列传第四十》:“士安与寇准条所以御备状,又合议请真宗幸澶渊。”

(15)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七》:“会上欲择大臣使镇大名,准因言钦若可任,钦若亦自请行。乙亥,以钦若判天雄军府兼都部署、提举河北转运司,与周莹同议守御。”

(16) 《宋史·列传第四十一》:“真宗严兵将行,太白昼见,流星出上台北贯斗魁。或言兵未宜北,或言大臣应之。”

(17) 《宋史·列传第十六》。

(18) 《宋史·列传第十六》。

(19) 《宋史·列传第四十一》。

(20) 《宋史·列传第四十一》:“雍王元份留守东京,遇暴疾,命旦驰还,权留守事。”

(21) 《宋史·列传第四十一》:“愿宣寇准,臣有所陈。”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