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利用再送书信(第2页)
辽军以为抓住了宋朝派出的细作,便将张皓等人准备处死。但这个张皓也是机灵人,他说出了自己的身份,并拿出了王继忠写给宋朝皇帝的书信。辽军将士一看,虽然半信半疑,但已经不能将张皓等人随便处死了。
这件事涉及辽宋和谈,谁也不敢马虎。于是,辽国守将们将擒获张皓等人的消息,上报给了萧太后和辽圣宗。萧太后听说后大惊,火速命人将张皓等人请到自己的斡鲁朵,问清楚情况之后,对他们进行了款待。
随即,萧太后派出贴身侍卫送张皓等人出营,让张皓携带宋真宗赐给王继忠的手诏,直接去大名府,敦促在大名府逗留的曹利用北上和谈。(11)
张皓等人只能赶往大名府,将信件交给了王钦若、孙全照等人。但王钦若、孙全照等人还是担心辽国心怀不轨,认为这是辽军的缓兵之计,并没有让曹利用继续北上。(12)
辽国上下苦苦等待曹利用,仍然不见曹利用的身影。
然而,这时候,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辽军主帅萧挞凛被射死了。宋朝的床子弩直接射中了萧挞凛的额头,让萧挞凛没有生还的机会。这给本身就士气低落的辽军又增加了一份恐惧。
主将折戟,萧太后再一次感受到了恐惧。但是,她作为辽军统帅,必须稳住,因为全军将士都在看着她。
萧太后严密封锁萧挞凛战死的消息。她辍朝五天,以此平复心情。萧挞凛是这次南下的辽军主帅,现在主帅都死了,还打什么仗?
此前,萧太后本想对澶州进行合围,逼迫宋军,与辽军和谈。可自从宋真宗到了澶州之后,宋军士气大振。此时,萧挞凛竟然意外死亡,难道是上天有意为难辽军?萧太后将这一切因素综合起来,发现辽军早已陷入宋朝的包围圈中,但绝不能让宋朝知道萧挞凛已经被床子弩射死之事。否则,宋军会全部扑向辽军,到时候辽军必然会被周围的宋军一点点蚕食掉。
萧太后觉得自己死了不要紧,可辽国几代君主积攒下来的家业,若是断送在自己手里,自己就成了辽国的罪人。
辽国好不容易在她和辽景宗手里逐渐变强,若这次宋军全歼了辽军主力,那么辽国势必会陷入一种内忧外患的紧张局面中。他们苦苦经营的江山社稷,也会一下子倒退几十年。
这时候,萧太后必须镇定。她如果乱了,辽国就乱了。
沉浸在巨大恐惧和悲痛之中的萧太后,命令围困澶州的辽军继续进行攻打,造成辽军不拿下澶州决不罢休的表象。
但在暗地里,萧太后命王继忠抓紧时间再次给宋真宗写信,敦促宋朝和谈使臣北上与辽国和谈。因为迟迟不见曹利用的身影,这次,萧太后给宋真宗致信,希望宋朝换一个谈判使臣到辽营谈判。(13)
这次,王继忠的信就有些着急了。这封信,被火速送到了澶州。
接连收到辽国最高层的来信,宋真宗心动了。若之前辽国来信商谈和谈事宜只是试探宋朝虚实的话,接连三封信就不像是故意试探宋朝了。
宋真宗觉得,这时候应该与辽军和谈。毕竟辽宋打了这么多年仗,如果真能坐下来用和谈的方式解决掉困扰两国多年的边境关系,倒也不失为一种办法。
对于辽国频频来信,宋朝似乎感受到了辽国上下急于和谈的某种目的。
随即,宋真宗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对策。此时的朝堂上,主战派得势,寇准不建议和谈。寇准的话直截了当,如今辽军虽然兵临澶州,但辽军是孤军深入,宋军已然对辽军形成了合围之势,这时候辽军迫切想要和谈,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如今,宋朝皇帝在澶州,四方将士严阵以待,此时应该是一举歼灭辽军的最佳时机,怎么可以在这种情况下与辽和谈?
对于寇准的意见,宋真宗并没有表态。宋真宗只是表示自己不愿意穷兵黩武,祸害百姓,希望宋辽停止战争,两国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仅此而已。
所有人都沉默了。这也是大家希望看到的局面,谁愿意天天带兵打仗?
但是寇准觉得,如果这个时候不一鼓作气彻底击溃辽军,数十年后辽军必然会再度南下,侵扰宋朝边境。为今之计,最好的办法就是痛击辽军,然后北上,深入辽营,将契丹人尽数诛杀。即使不能灭族,也可以将契丹人赶到大漠深处,让他们不敢再进军中原。
宋真宗对此却有不同看法。宋真宗认为,即使现在要歼灭辽国主力,难道辽军会坐以待毙吗?辽军铁骑在平原上的战斗力,想必所有人都见识过。宋军若要歼灭辽军,就得出城迎战。可出城应战,宋军步兵多骑兵少,势必会吃亏,能不能消灭辽军尚不可知。退一步说,即使宋军开门迎敌,即使宋军能够击败甚至消灭辽军,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宋军必然也会受到重创。战则两败俱伤,和则互利共赢。所以,宋真宗坚持和谈。
面对宋真宗执意议和的态度,寇准知道再说已经没有意义。
这时候,前方的杨延朗、田敏等将领也上书,希望朝廷不要与辽军和谈。当前的情况,宋军占领绝对优势,何必再与辽国和谈?前方将士们都希望围攻辽军,实施歼灭战。
宋真宗将杨延朗等人的上书直接扔在一旁,看都不想看一眼。宋真宗觉得,在这些武将眼里,不打仗他们似乎就无事可干了。
宋真宗既然想和谈,谁都不能阻挡他的决心。至于说幽云十六州,宋真宗已经不敢再想了。他的伯父、他的父亲,都没能从契丹人手中将幽云十六州夺回来,他又哪有能力完成这项未竟的事业?如果能与契丹就此罢兵,他就做了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
宋真宗对文武大臣解释说,朕荣登大宝以来,希望国家能安定,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不再有战乱的侵扰。如今,黄河已经结冰,辽军的铁骑随时可以纵马过河。如果辽军过了河,汴京就危险了。虽然此时辽军想和谈,但我们也不能放松警惕,万一辽军在和谈的过程中再搞出什么幺蛾子来就麻烦了。(14)
和谈势在必行,不过宋朝要继续做好防御,如果辽军真心和谈,一切都有可谈的可能;如果辽军想战,宋军也会随时应战。
和谈,成了板上钉钉之事。于是,宋真宗命人草拟了诏书,让人拿着诏书前往大名府交给王钦若,希望大名府守将们放曹利用北上,与辽军和谈。宋真宗还给王继忠专门写了一道密令,让王继忠促成宋辽和谈之事。(15)
接到宋真宗的诏书后,王钦若、孙全照等人就知道和谈已经成了定局。他们再强留曹利用已然没有意义。于是,他们便与王继忠联络,让王继忠派人来接曹利用北上。
辽宋之间,停火了。
辽军虽然在澶州集结,但没有再次发动攻击。而澶州北城的宋军,也都在密切关注城下的辽军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