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朋党相争初见端倪(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朋党相争初见端倪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十二月十九日,宋真宗率领文武大臣回到了汴京。

前方战事已结束,宋朝举国上下一片欢腾。没有了战事,老百姓的好日子就要来临了。

宋真宗调回了当初被寇准支到大名府的王钦若,这为寇准的罢相埋下了隐患。

寇准回来后,就有了几分膨胀的意思。澶渊之盟,一定程度上讲,是寇准一手促成的,没有寇准,也就没有澶渊之盟。宋真宗也说,澶渊之盟,寇准为头功。

此时的寇准,得意之色溢于言表。

据说当时散朝后,宋真宗都要亲眼目送寇准离开后,才会回到休息的地方。加上寇准本人霸道执拗,让那些与他不睦之人对他更加嫉恨。他们隐藏在暗处,等待扳倒寇准的时机。

以王钦若为代表的“扳寇派”,开始在私底下搜罗寇准的罪证,企图将寇准赶出朝廷。寇准与王钦若之间的斗争,可以看作宋朝朋党的“雏形”。等到寇准与丁谓之间展开斗争时,朝中的宰辅形成了两个阵营,宋朝的朋党也就正式形成了。

这里先叙述寇准与王钦若等人的斗争。

此时尽管寇准专权,但王钦若选择了忍让,因为首相是毕士安。

在寇准刚担任宰相时,被申宗古状告,当时就是毕士安处理的这件事。但毕士安为了班子成员的团结,没有将申宗古交代的幕后之人报告给宋真宗。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人一定是王钦若。他在申宗古状告寇准一案中,领教过毕士安的手段。虽然当初申宗古状告寇准谋反一案,最终不了了之,但毕士安一定掌握了一些证据,只是为了朝廷的和谐,他选择了息事宁人而已。

有毕士安在,王钦若等人自然不敢轻举妄动,胡作非为。

但这时候的寇准,因为澶渊之盟的功劳,越发膨胀了。寇准与王钦若本来就不睦,只是同朝为官,不得不经常见面,或者交流国家大事。当时,王钦若是参知政事(副宰相),次相与副宰相之间如果关系处不好,中书门下省的工作就没办法开展了。

但寇准与王饮若的矛盾并没有白热化。王钦若忌惮毕士安,选择了辞职。王钦若认为,既然和寇准没办法在一起工作,他还不如离开中书门下省,到别的部门任职。王钦若便向宋真宗递交了辞呈,但是宋真宗很喜欢王钦若,虽然这个人习惯钻营,但也非常有本事,他做的很多事情,非常符合宋真宗的胃口。

这样的话,宋真宗便不肯让王钦若远离自己。可是寇准是次相,大权在握,加之澶渊之盟的影响,宋真宗自然不会罢免了寇准。这时候,王钦若只能吃点儿亏,退出中书门下省,把权力交给寇准。

王钦若虽然辞职了,但宋真宗并没有将他贬出朝廷,而是让他继续在朝为官。不过王钦若本身是副宰相,即使退出中书门下,朝廷也得给他一个与参知政事差不多级别的职位。可是朝廷所有副宰相级别的官职都没有空缺,这也就意味着,宋真宗没办法给王钦若一个具体的官。

想来想去,宋真宗心生一计,给王钦若现找了一个官职。这个官,以前没有,是宋真宗重新加封的。宋真宗封王钦若为资政殿大学士,这是一个临时设置的官职,没有具体的工作。所谓资政殿大学士,不过是个虚职,像寄禄官一样,只领俸禄,不做具体工作。(1)

但即使这样,寇准还是一心想将王钦若赶出朝廷,让他远离宋真宗,如此,就能给国家省一些麻烦。寇准对王钦若的认识,似乎抱有个人的成见。但不久之后,王钦若怂恿宋真宗封禅泰山,便可以看得出寇准有识人之明,他看到了王钦若奸佞的一面。这个人若长期留在皇帝身边,自然会怂恿皇帝干出一些出格之事。

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将王钦若赶出中央,贬到最遥远的地方任职,不让他回到朝廷。

可寇准想尽了办法排挤王钦若,宋真宗就是不想将王钦若外放,寇准也只能作罢。

但是,只要寇准在朝,就不允许王钦若有过分的行为。然而,王钦若似乎对寇准也早有防备,他能在强势的寇准手底下得到宋真宗的重新任职,便足以说明此人不简单。

寇准排挤王钦若没有成功,但寇准与王钦若之间的斗争却刚刚开始。不久之后,寇准便对王钦若进行了打压。

这种打压,是在班位(2)上做了文章。当时,宋真宗给王钦若任命的资政殿大学士虽然没有具体工作,但本身就是副宰相一级的人,应该站在副宰相一排,但是,寇准在排设班位时,将资政殿大学士的班位排在了翰林学士后面。

上朝的时候,王钦若按照寇准的班位排列,站在了翰林学士后面。朝中大臣也都在议论着这件事。寇准似乎就是要用这种手段,打压王钦若。

可是这种事,增加了王钦若对寇准的仇视。王钦若在等待着报复的时机。

不久,这个时机,便到来了。

当时,首相毕士安一直小病不断,便向宋真宗请辞,表示他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再担任宰相要职,请求将这个重要的岗位腾出来给寇准。毕竟寇准年轻,正值干事业的年纪。

但是,宋真宗不答应。毕士安首相的位置不能动,哪怕不工作,就那样闲待着,偶尔去中书省转一圈也可以。

如此,毕士安只能继续担任首相。不过,毕士安已经将更多的工作担子压在了寇准身上。对于寇准这个人,他还是比较理解的。当然,这段时间以来,寇准的确有些膨胀,但寇准是个大忠之人。仅这一点,在宋朝的官僚机构里就少有人能及。

毕士安的妥协,让寇准变得更加专横跋扈。毕士安虽然是首相,但身体不好,没有那么多精力,中书门下的工作,寇准就一肩挑了。

寇准在中书省大力实施符合自己意志和意愿的各项改革,各个行业都受到寇准强硬行政手段的影响。

尤其在干部提拔任用方面,寇准一改以往按照一定规章制度选官的标准,突破常理,起用了有一大批年轻有能力的干部,补充到队伍里。而对那些善于钻营之人,寇准则采取了打压或者不重用的方式。(3)这些在仕途上遭受打击的人,便和王钦若结党营私,全力搜集寇准违反相关制度的罪证。

寇准的仕途险象环生。毕士安将威胁寇准的因素都不动声色地消灭在了萌芽状态,给寇准推动国家高速运转创造了一定的环境。

这一时期,应该是寇准为相以来最为辉煌之时,完全可以与规劝宋真宗亲征相媲美。然而,就在寇准和毕士安两人相互扶持、共同为北宋的发展再添薪火时,一个巨大的事件扰乱了他们的这种完美合作。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