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忠致信宋朝(第1页)
王继忠致信宋朝
随着辽军不断深入,宋军奋起抵抗的力量越来越大。此时,辽军虽入宋境数百里,但屡屡受挫。
辽国南下伐宋的计划,也在一点点被宋军粉碎。辽军不能如愿,如果撤兵回师,又耻于无名,更怕宋军乘虚攻打其后方。
在进退两难之际,和谈之意开始在辽宋最高领导集团之间悄悄酝酿。宋朝其实一直不想打,辽只是想获得谈判筹码。如此一来,议和成了摆在辽国最高层眼前的最迫切问题。
此时,辽国派到汴京打探消息的细作得知,在宋朝各位大臣的力争下,宋真宗准备亲征。
这对辽来说,可不是件小事,亦非好事。宋真宗亲征,势必会提振宋军士气,到时候,辽必将再一次受到宋军的打击。
这时候,萧太后是矛盾的,她想要的筹码,一个都没有得到。战争局势并没有因为辽国大军压境而有所好转。
于是,萧太后便找来宋朝降将王继忠商议对策。
王继忠表示,其实可以与宋朝和谈。既然和谈一开始就是既定之策,那么这时候与宋和谈,也是一种态度。
萧太后同意王继忠的意见,不过还是要先探听一下宋朝上下的想法。若宋有意和谈,一切尚有转圜的余地。若宋继续与辽对抗,和谈不一定促成。
王继忠提议,可以给宋朝皇帝写一封信,表达和谈的意思,看看宋朝收到信后的态度。
萧太后觉得王继忠的做法有操作性。反正写一封信,对辽而言不费一兵一卒,只是动动手指的事情。
于是,萧太后将此事交给王继忠去办。但信件的最终审核权在萧太后手中。
王继忠与宋真宗很熟悉,两个人关系非常好。他在宋真宗身边的那些年,对宋真宗宅心仁厚的性格也摸得很清楚。所以,他提出的和谈建议非常有道理,也非常符合辽宋当前的局势。宋真宗一直对辽宋关系非常担忧,他也希望能有一天,宋辽可以罢兵止戈。
正是鉴于这种情况,王继忠对自己提出的议和观点深信不疑。即使是宋太宗时代,也因为两次北伐失利,对辽的态度由主动攻击变成了被动防守。
王继忠对辽宋关系充分考量以后,便提笔给宋真宗写信。但这封信的分量,王继忠知道。他逐字逐句,再三斟酌,才写好了这封信。
随即,王继忠将信上报给了萧太后和辽圣宗,请他们提出修改意见。
看了王继忠的信,萧太后却以为辽虽然愿意与宋讲和,但言辞上还得突出辽国的强势地位。可王继忠却说,既然是和谈,就要尽量将双方都摆在平等的地位上,否则和谈很难进行。况且,现在辽国处处受挫,在书信中表达强势,也不是良策。
最终,萧太后认同了王继忠的意见。信写完了,但是如何交到宋真宗手里却成了问题。如今,辽宋两国正在打仗,送信就成了一种冒险行为。辽国的书信能够顺利送到宋真宗手里吗?万一前方的那些将士觉得这是辽军的缓兵之计,岂不是会贻误和谈之机?
思来想去,这封信件必须要交到一个可信之人手里,保证将辽国和谈的意愿能够顺利传达到宋真宗手中,否则和谈之事可能会搞砸。萧太后问王继忠如何才能办成这件事,王继忠心中其实早有人选。
王继忠对萧太后说出了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叫石普,此时在莫州驻扎。萧太后问王继忠,此人是否信得过?萧太后预想的人选是在定州摆开大阵的王超。他是宋朝在整个北方部署的总指挥,这种两国之间的书信来往,还是交由最高领导传递更好。
但王继忠似乎有不同看法。王继忠说,如今辽宋关系尚不明朗,直接给王超书信,恐生变故。这次给宋朝传递书信,也只是试探宋朝有无谈判的诚意。这种事情,不宜让更多人知晓,尤其是不能让前线的辽宋将士知晓。他们会觉得,自己在前线舍生忘死,国家却在偷偷议和。
萧太后觉得王继忠分析得很有道理,在辽宋两国还没有最终确定和谈时,这种机密之事还是越少人知道越好。
王继忠说,他素与石普交好,相信也只有石普能做好这件事。
于是,以萧太后和辽圣宗名义写的信,被王继忠派出的四个小校送往莫州。(2)
不过这时候,他们不敢进城送信,毕竟辽宋关系正处在战争阶段。这时候去莫州城内送信,无异于寻死。那些宋军将士恨不得生啖契丹人的肉。
于是,这四名小校便在晚上直接通过信箭,将萧太后希望与宋朝讲和的信射入了莫州城内。
很快,莫州城里的巡视兵士看到了这支信箭,将其送交给了石普。
收到信后,石普便命人将信件读给自己听。得知这封书信代表着辽国最高统治者的意愿,石普半信半疑。更让他惊讶的是,这封信竟然是王继忠写的,难道一年前的望都之战王继忠没死?
石普对于王继忠在辽营继续为官之事,感到大为震惊。可这封信里又的的确确陈述了望都之战后王继忠的处境,不像伪造的,况且王继忠和他的关系,别人可能并不知晓。
对于王继忠这个人,石普还是相信的。只要王继忠确实活着,那么宋辽和谈的书信也肯定是真的。
石普觉得事情非他能决定,便命人将王继忠传来的书信火速送到了汴京。(3)
王继忠的信,在宋朝上下引起了不小震动。
朝廷高层一致认为这封信不可信,因为辽军还在不断地攻打宋朝那些市镇。况且一年前,宋朝收到前线战报,王继忠已死。这时候,他怎么又活过来了?这些巨大的疑问,困扰着朝廷里所有人。
很多人觉得,这件事颇为蹊跷。为什么辽军偏偏在这个时候送来了议和书信?而且,王继忠是否还活着,有待印证。
大家对这封信进行了深入解读。王继忠在信中首先表明自己有罪,他在望都之战中没有殉国,被辽军俘虏后,在辽国为官,如今又作为和宋朝联络的人,深感不安。
同时,王继忠也对望都之战他如何兵败之事做了说明。王继忠说,此前我奉诏担任定州路副都部署,不久就发生了望都之战。这一战,我带领着部队从早上一直战斗到晚上,将士们没有片刻歇息,送的军粮也没有到达,以至于军不解甲、马不刍秣,就这样,我还是坚持战斗到了第二天。第二天,战士们因为兵困马乏,战斗力已然不足。这种情况下,我还是带着剩余的人与辽军周旋。可到了这时候,我军将士的体力与毅力已经到了极限,无法再与辽军作战,最终我被辽军所俘获。这一战,不仅仅是王超等人轻敌寡谋,也是我的罪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