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皇位本来无缘的王爷(第2页)
这时候,因为复出再次成为朝廷重臣的赵普便给赵光义进言:赵廷美与卢多逊等人走得很近。
赵普还信誓旦旦地表示,种种迹象都表明,政变之事绝非空穴来风。
不久,关于赵廷美勾结卢多逊密谋篡夺皇位的消息甚嚣尘上。因为谋反之事本就扑朔迷离,没办法解释清楚,任何一个皇帝都害怕这样的事情发生,赵光义担心自己的皇位受到威胁,便将赵廷美贬到西京,让其举家在西京留守。(7)
随着赵廷美一道被贬的,还有卢多逊。
赵廷美被贬到西京后,实际上已经成了朝廷的监督对象。而具体负责监督赵廷美的人,就是赵普。赵普对于自己之前因遭受卢多逊陷害而被罢相一事,一直耿耿于怀。当他被赵光义从地方调回中央后,扳倒卢多逊就成了他的目标。但要扳倒卢多逊,首先要得到赵光义的宠信。因此,赵普拿出“金匮之盟”(8),表明赵光义身份的合法性。当然,这还不能让赵光义对他另眼相看。赵普必须有一定的功业,才能让赵光义对他更加宠信。而此时,最让赵光义头疼的事情,就是弟弟赵廷美“谋反”之事。赵普要帮助赵光义消除烦恼,才能真正得到赵光义的信任。
赵普主动提出处理这件事,赵光义对此表示许可。于是,赵普就成了赵光义扳倒赵廷美的一把利器。
赵廷美被贬黜后,极为沮丧。他没有想到,自己竟会成为赵光义忌讳的人。赵廷美悔恨当初自己不该那么放肆,如果夹着尾巴做人,或许就没有被贬之祸。
当然,在西京留守期间,赵廷美依然不安分,还是与卢多逊交往过密。这正中赵普的下怀。赵普暗中观察,收效颇丰。
不久,赵廷美勾结卢多逊谋反之事,就从洛阳传到了汴京,官场中流传着各种版本,难辨真假,就如当年赵匡胤在陈桥兵变时一样。赵光义当然不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至于说这件事是否有幕后黑手操纵,不得而知。
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五月,灾难再一次降临在了赵廷美身上,朝廷将赵廷美的两名亲信贬谪。(9)这便释放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赵光义要下手了。此时的赵廷美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他身边的人先被贬黜,下一个就轮到他了。
果然不久,赵普让开封府李符给皇帝上书:赵廷美被贬谪后不思悔改,请官家将赵廷美发配到边远的地方,防止他图谋不轨。(10)
生性多疑的赵光义此时已经没有退路了。对于开封府李符的话,他不得不认真对待。李符表达的意思就是赵廷美要叛变,但赵光义还是给自己的这个弟弟留了后路。不久,赵光义下了一道圣旨,将赵廷美降为涪陵县公,让赵廷美带着全家人到房州安置。
这个看似处置赵廷美十分合理的方法,却引发了皇室的动**,而造成这种动**的人,正是太子赵元佐。
赵廷美被贬之后,一直与赵廷美关系非常亲近的赵元佐无法接受叔叔被贬至边远地区这个事实。他或许知道其中的曲折,便主动出面为赵廷美求情,担保赵廷美绝不会反叛。赵光义本就担心此事会引发不必要的震动,一直对此避而不谈。可赵元佐竟然站出来为赵廷美求情(11),这让赵光义大为光火。在对待这件事情上,别人都缄默不言,可偏偏是他选择的继承人竟然这样和自己唱对台戏。即使赵廷美是冤枉的,这个申辩也不应该由赵元佐出面。
赵光义强忍心中的不快,对于儿子为赵廷美的申辩置之不理,并告诉他,这些事远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可赵元佐似乎与赵光义较上了劲,极力为赵廷美辩白,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此举更加激怒了赵光义,若此事由别人提出,尚有转圜的余地,可从太子嘴里说出来,那意味就变了。若赵元佐被人利用,与赵廷美一起趁机发动政变,那一切将不可想象。
赵元佐的辩白,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加深了赵光义对赵廷美的猜忌。
赵廷美也知道自己在劫难逃,只能举家迁至房州。从此,赵廷美郁郁不得志,最终忧愤成疾,吐血而亡。
然而,赵廷美死亡这件事,给赵元佐带来了强烈的刺激。如果赵廷美全家只是迁居房州,赵廷美并没有死,此事或许就此了结,赵元佐也会蛰伏起来,等到自己荣登大宝后,可以将赵廷美全家调回,恢复赵廷美的王位,弥补父亲犯下的过错。可天不佑赵廷美,他竟然死了。
赵元佐在为赵廷美辩白的事情上是内疚的,他没有想到自己的哀求非但没有起到好的作用,反而加速了赵廷美的死亡。人一旦有了愧疚之心,就会做出一些难以控制的事情来,何况此时的赵元佐还是皇储。
赵廷美之死,导致赵元佐性情大变,原来那个素有大志的赵元佐已经随着赵廷美死了。从此,赵元佐变得多疑,变得癫狂。但这种癫狂如果仅限于个人自身也无甚大碍,适当调理或可根除。赵元佐只是心中的一些疑惑没有解开,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会慢慢康复,并明白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不再那么较真。
可因病发狂伤害他人,就让人不能容忍了,这已经触犯了大宋律法。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然而此时的赵元佐,偏偏因癫狂开始犯法。他素来以宽宏大量著称,如今对于那些稍微犯点儿小错的侍者,动辄就用刀剑杀之或者刺伤,以至于身边总有被刺死或者刺伤之人。(12)此举让赵光义大为恼火,堂堂一个皇储,竟然接受不了一个亲人的离世,将来如何掌控天下?欲成大事者,至亲亦可杀。
赵元佐身上这种癫狂症持续了一年有余。到了雍熙二年(公元985年),他的病情才稍有好转。在赵元佐生病期间,赵光义都一直认定赵元佐就是他将来的继承人。那些被赵光义派出去照顾赵元佐的侍从,不时将赵元佐恢复之事报告给赵光义。听说了这个消息后,赵光义深感欣慰,他原来就满怀信心,随着时间的推迟,赵元佐一定会好起来,这样他的皇储身份就会保留。为了庆贺儿子身体好转,赵光义还特意下了诏令,大赦天下。(13)
然而,情况并未像赵光义预料的那样,继续朝好的方向发展。赵元佐的心理遭受重创之后,变得血腥,变得多疑,变得刻薄。
这一年重阳节的时候,赵光义举办宴会,邀请所有皇子皇孙、公主都来参加。此时,因赵元佐身体还未恢复,赵光义为了让赵元佐好好休息,便没有请赵元佐参加这次宴会。这也可以看出赵光义对赵元佐疼爱有加。
按说,没有受到邀请,赵元佐就不应该知道此次聚会之事,但不知何故,此事却被赵元佐知道了。现存的史籍资料中,无法找到是谁向赵元佐透露了这一消息。不过,我们可以猜测到,应该是赵元佐的二弟赵元佑透露给了他,因为扳倒了赵元佐,赵元佑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皇储。
赵元佐知道此事后,也没有厚着脸皮去参加,而是等在了门口。
宴会结束后,诸王陆续回府。在他们路过赵元佐的府邸时,发现了守在门口的赵元佐。诸王面面相觑,对兄长赵元佐有些惧怕,不知该如何打破这种尴尬。这时,赵元佐却对诸王说,重阳佳节宴饮,你们都在宴会上侍候父皇,却唯独不请我,这明显是抛弃我。(14)众人知道赵元佐有病,性情怪异,也不予计较,都快速溜回了各自的宅邸。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多疑的赵元佐,觉得自己被冷落了,便要发泄一番。于是,他在晚上喝了很多酒,并借着酒劲点燃了自己的宫苑,顿时火光漫天。(15)
听说赵元佐闯下如此大祸,赵光义彻底失望了。原来他还对赵元佐心怀愧疚,总觉得赵元佐可以慢慢恢复正常,可现在赵元佐变本加厉地践踏律法,已经到了让人忍无可忍的境地。
于是,赵光义命令御史抓捕赵元佐,将其关入大牢。
这件事,在朝中引起了强烈震动。宋朝建国以来,他们还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有大臣规劝赵光义,建议将赵元佐关起来,慢慢调养,毕竟赵元佐是有病之人,不能与他一般见识,但赵光义不同意这么做。赵元佐三番五次挑衅国家公法,坚决不能容忍。如果他在自己儿子身上动了私情,势必会给天下留下话柄。他连自己的家人都管不住,如何治理一个国家?
于是,赵光义让人将赵元佐押送到中书省审问。最终,赵元佐被削去王侯爵位,废为平民,在均州安置。(16)
这个重大的举动,再一次震动了朝野。宰相宋琪率百官集体上书,请赵光义手下留情,让赵元佐在汴京休养。但赵光义不为所动,他的手段之强硬,不是百官上表所能改变的。于是,赵元佐就被贬黜出了京城。从此,赵元佐与皇储身份再也无缘。
当赵元佐走了之后,赵光义似乎又于心不忍,毕竟是自己的儿子,血浓于水。于是,赵光义又下了一道诏令,让赵元佐回到京城,不过还是废居南宫,派使者守护。此时,赵元佐身边的幕僚赵齐、王遹,翊善戴元等人,都上书请罪,自责没有把赵元佐辅佐好。但赵光义痛心疾首地对这些人说,朕都没办法将儿子教好,你们怎么能教好呢?(17)
赵元佐这个最有资格成为宋朝第三代皇帝的人,阴差阳错地就此告别了皇储身份。即使如此,按照立长不立幼的原则,此时的皇储也与三皇子赵恒没有关系,因为他前面还有个二哥赵元佑。无论如何,皇位都轮不到赵恒,如果不出意外,赵元佑就是宋朝第三代皇帝候选人。赵恒这一辈子,或许只能当一个位高权重的王爷,这就是宿命。有时候,在命运面前,人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