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命运之神的眷顾(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命运之神的眷顾

长子疯癫,次子死去,这时候的皇储候选人,应该落到赵恒身上了。此时的赵恒是襄王。

但赵恒的皇储身份确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两个儿子的变故,赵光义怕了。一种叫宿命的东西,开始在他的内心反复出现。

立太子之事,就此束之高阁。此后一段时间内,没有人敢再提议立太子。

可这时候,赵光义的病时好时坏,性情也大变。群臣都很着急,希望赵光义赶紧立太子。赵光义也知道,但他还是担心,他害怕自己再立的储君,还会有不好的下场。前两个儿子的遭遇,让他迟迟不能下定立皇储的决心。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到了淳化五年(公元994年)九月,赵光义的旧疾复发,让他再一次感受到了死神的临近。于是,赵光义开始认真考虑后事,不过此时他依然还是担心立储君会有不测。

最终,赵光义想到了寇准。

赵光义尽管心里已经选定了赵恒为接班人,但他还需要一个支持他决定的人。这是为自己的决定佐证的好办法。

当时被贬黜的寇准,刚刚被调回京城,赵光义便迫不及待地召见了他。赵光义让寇准看了自己的腿伤。此时,意气风发的寇准,似乎已经揣摩到了赵光义的心思。果然,赵光义问寇准,你看朕的这些皇子中,将来谁能担当大任?寇准看了看周围的侍从们,没有正面回答赵光义,而是对赵光义说,官家您选择储君,一定不要听从后宫佳丽、侍从以及宦官的话,也不要听从近臣的话,一定要选择您内心深处最认可的人。赵光义听了寇准的话,便将周围的人都打发了。寝宫内,就剩下他和寇准两个人。

这时候,赵光义才问寇准,你觉得襄王如何?寇准知道赵光义此时询问他对立襄王的看法,内心必然已经认定了襄王,于是便对赵光义说,既然官家您心里已经有了人选,那就按照您的意思办吧。(24)

听了寇准的话,赵光义觉得自己立襄王的想法得到了寇准的认可,这也更加坚定了赵光义的决定。

于是,赵光义将赵恒晋封为寿王,加检校太傅、开封府尹。对赵恒岗位的调整,也给满朝文武释放出了信号:下一任皇帝非寿王莫属了。

也就是从这一刻起,赵恒成了储君的不二人选。

接受了岗位调整后,赵恒便开始在开封府就职。和上次对待赵元佐和赵元僖一样,赵光义给赵恒选择了几个得力帮手。这里面有几个人,值得一提。其一是李沆和毕士安;其二是赵恒的伴读王继忠。这些人,都会在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前后同时登上大宋王朝的权力顶峰,创造出更多的辉煌。

赵恒担任开封府尹后,工作就变得复杂了。开封是京都,政事纷繁,但赵恒接替了开封府尹之后,便在前几任开封府尹的治理基础上,对以前不成熟或者不合时宜的工作进行了调整,加入了自己的一些理念。加之李沆、毕士安等人不断地给赵恒出谋划策,此时的赵恒工作有声有色。尤其是在狱讼方面,上上下下反响都很好。那些困扰赵光义的刑事诉讼问题,也少了很多。一时间,开封府许多诉讼之事处理得很恰当,汴京的风气持续好转,监狱也时常空闲。(25)这件事让赵光义很高兴。

赵恒任职开封府尹期间,各项工作都井井有条,赵光义放心了。随着赵光义的身体每况愈下,到了至道元年(公元995年),赵恒正式被立为太子,继续担任开封府尹。

这样一来,赵恒的地位也最终确定了。

安排了后事,赵光义长长舒了一口气。在立太子这些年里,他饱受各种纠结之苦。立赵恒为太子后,一切的担心慢慢烟消云散。

赵恒在开封府尹的位置上开始了早年的政治生涯。赵光义也随时掌握赵恒的动态,了解他处理各种政务的能力。一生都长于行政的赵光义,对诸多事情一眼就能看透。他派给赵恒的这些人,也都非常尽心尽力,为赵恒出谋划策。开封府的许多事情,赵恒比二皇子赵元僖处理得还要好,这让赵光义颇为欣慰。赵恒对那些身边的谋士也都礼遇有加,工作上尊重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

看着赵恒一天天成熟起来,赵光义安心了。尽管赵恒性格上有些柔和,但在处置大事上还算得心应手。只要给他派几个好帮扶,尽心辅佐他,赵恒就能把各种事情做好。也正是基于此,赵光义才为其取名为“恒”。赵光义在观察赵恒时,发现赵恒有难能可贵的包容胸怀。

两年后,也就是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三月,一生都兢兢业业的赵光义,在病魔的折磨下龙驭归天,把大宋的江山留给了三皇子赵恒。(26)

赵恒因此成为众望所归的大宋王朝接班人。然而,赵恒的登基之旅,并没有那么顺利。

此时,一向温文尔雅、顾全大局的李皇后,却在宣政使王继恩(27)、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等人的鼓动下,意图发动宫廷政变,废了赵恒,重新拥立符合他们心意的赵元佐为傀儡皇帝,方便他们兴风作浪。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