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参知政事王旦留守汴京(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宋真宗赶紧召集宰相寇准、参知政事王旦、枢密使王继英等人商议对策。寇准看出了宋真宗的退却之心,于是向宋真宗进言,如今官家您已经在亲征路上,汴京留守之事只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人去,便可解决这个问题。

枢密使王继英也认为,亲征之事不能草率,更不能有退却之心。宋真宗面对的处境就是只能进,不能退,此时他只需要在大臣当中选择一个合适的人回去担任汴京留守即可。

可是选谁呢?这又难住了摇摆不定的宋真宗。

临走之前选定了亲王留守,可如今亲王上书,表示不能继续担任这一职务。那么,重新选择之人第一个条件必须要级别高、资历深,这是能够压阵的先决条件。其次,选择之人还要有德行,这是汴京留守的必要条件。若将国家大后方交给心怀不轨之人,势必会惹起事端。

赵元佐那一派人虽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但很难保证他们不会拉拢留守之人,最终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如今的宋朝大后方不敢有任何事情发生,否则国将不国。

那么,这种情况下,只有三个人有资格入选:寇准、王继英、王旦。他们都是宰相级别的人,位高权重。可这三个人,似乎都很重要。首先,寇准不能去,他是主战派的领袖人物,他如果回去做汴京留守,这场亲征也就失去了主心骨。宋真宗没有了依靠,能不能到前线都很难说。

王继英也不能去,他作为枢密使,主管军政,还有粮草、人员协调等各种事情都需要他处理。

最后的人选,只能是王旦。(19)

对于让王旦回去担任汴京留守这件事,寇准和王继英似乎都没有任何意见。王旦此时是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当然,这是重要条件,但更重要的是王旦这个人品德好。这些年来,他在官场上从没有过是非纠纷,是公认的好官,素来名声颇佳。

王旦和李沆、寇准等人是同科进士,如今他们都已经做到了宰相级别的大官。在王旦这一生中,更多的是谨小慎微、如履薄冰。他每到一个地方任职,都会兢兢业业。如此,也给宋朝的官场注入了一股清流。

钱若水、赵昌言、何承矩等人,都曾力荐王旦到朝中担任要职。宋真宗还是王爷的时候,就对王旦很熟知。虽然如今宰相是寇准,但从某方面来说,宋真宗更喜欢王旦的性格和处事风格。王旦做事总是不露声色,不喜欢表现自己,却能将每件事情都处理得井井有条。此时的王旦,已逐渐表现出一个政治家的成熟。

当年李沆给宋真宗推荐王旦时,宋真宗犹豫过。但通过这几年共事的经历,宋真宗对王旦越来越认可。王旦这个人,是典型的知识分子,他认准的事情,一般不会改变。王旦又兼有朝中大臣身上那些优秀的品质,可以在鱼龙混杂的官场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即使是寇准,也会惹出诸多事端,可王旦没有。

宋真宗还听说王旦在治家方面也非常出色。王旦已经官拜副宰相了,却没有让家里的弟弟和子侄们入朝为官,理由是不能与天下寒士争功名。

宋真宗一生中,遇到能将各种事情都做到合乎绝大多数人胃口的官员,只有李沆和王旦两人。李沆在世时与王旦就是知己,两人又是宰相与副宰相,惺惺相惜。或许他们本就是同道之人,在处理很多事情上也就自然而然地相似。李沆的很多品德,都深深影响了王旦。

这时候,王旦成了担当大任的不二人选。随即,宋真宗任命王旦为汴京留守。王旦欣然接过了这个担子,为君主分忧,是臣子的本分。(20)

王旦接任汴京留守之后,并没有急着回去,而是请求宋真宗召寇准前来,表示自己有话要问寇准。(21)

宋真宗看着王旦一副郑重其事的样子,便差人将寇准叫到了面前。

寇准老气横秋地走进来之后,宋真宗瞟了一眼王旦,意思是你不是有话要问寇准吗?这就问吧。

寇准此时完全不知道怎么回事。虽然寇准与王旦都是宰相,但他们私交不深。寇准与王旦的关系,还不如与丁谓的关系。

这时候,王旦才当着宋真宗的面问寇准:你们这次出征充满了凶险,宋辽关系到底会发展到何种程度,现在没办法预测,有些事必须提前安排好才行。

王旦其实并未说到重点,只是将他的疑惑向寇准和宋真宗表达了出来。

寇准和宋真宗都看着王旦,一副大惑不解的样子。王旦本来想循序渐进地说出自己的疑惑,一看他们比他自己都疑惑,便省去了之前要做的铺垫,直截了当地问寇准:你们此去,如若十天之后我没有收到捷报该怎么办?(22)

这一问,既是问寇准,也是问宋真宗。

寇准没办法回答,因为他也不知道十天之后,辽宋关系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当然,王旦这样问是有道理的。当初寇准动员宋真宗亲征时曾说,不出五日,宋军就会胜利。如今王旦提出了十日,已经是在原来的日期上增加了一半时间。

此刻,寇准没办法回答王旦,但在他看来,有一点可以肯定,那便是宋军不会败,因为辽军是劳师远征,悬军深入。可是前线之事正如王旦所说,凶险万分,万一有什么闪失,也不是此刻就能预料到的。

此刻,听到王旦如此询问,宋真宗陷入了沉思之中。宋真宗不断地在问自己:十天之后,如果没有捷报,是不是就预示着自己这次亲征失败?

王旦的话听起来有些危言耸听,可转念一想,他的担心不无道理。宋真宗在王旦和寇准面前来回踱步,脑海中不断思考这次亲征。很多事,宋真宗自己都无法预测。此刻王旦提出这样的疑问,也是宋真宗的疑问。若此次亲征顺利,一切都好说。可万一出现难以预料的事情,宋朝会怎样呢?

过了好一阵子,三个人都沉默无言。最终,宋真宗停下来看了看王旦,又看了看寇准,便对王旦说:“立皇太子。”(23)

宋真宗想到了最坏的结果。如果十天之内汴京收不到前方的捷报,表明宋真宗已经殉国了。这是给王旦安排后事,也为稳定国家做长久打算。

如此,王旦心中的疑惑便得到了答案,这才匆匆回到了汴京。

回到汴京后,王旦开始部署汴京留守工作。他将汴京的一切事宜都做了重新调整,尤其加强了汴京地区的防御和巡视工作。此时,尽管皇帝带领文武百官亲征前线,但汴京还有中央禁军,一旦有任何难以预料之事,王旦随时会组织这些中央禁军紧急处理。王旦心怀希望的同时,也做最坏的打算。(24)

汴京之事安排妥当之后,宋真宗一行继续前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