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身陷旋涡的王继忠被俘(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从今天的视角来看,王超的战略部署无疑是正确的。可是部署正确,不见得落实也到位。现实生活中,圆嘴和尚念歪经的情况比比皆是。这次,王超就遇到了落实不力的问题。

接到王超的部署图后,镇州主将桑赞、副将李福马上组织将士准备赶往望都。然而,这场看似部署周密的行动却因为一个人的举动而全盘皆输。

这个人,就是高阳关行营都部署周莹。

当王超命人将部署图送给周莹时,这位高阳关军区负责人却说,高阳关守军虽然隶属于王超管辖,可高阳关的直接领导者是枢密院。周莹还表示,他要对上级部门枢密院负责。

周莹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那就是只有在枢密院下达命令让他出兵救援望都的情况下,他才会出兵,否则,单靠王超的一张部署图和一份三路部署调令,想都别想让他和他的大军动一动。

送书信的人苦口婆心解释了大军合围辽军的重要性和局势不容懈怠的紧迫性,但周莹的态度很坚决:没有枢密院的调令,坚决不动。

送信之人甚至恳求周莹出兵,希望周莹救援望都,因为此时镇州大军和王超所部已经冲到了第一线,三军若不能形成合力,势必会给辽军留下漏洞。但周莹依然不为所动。周莹出战的条件很明确,那就是枢密院下令。这个时候,即使让枢密院下令,时间也已经来不及了。何况要枢密院下令,必须上书请示皇帝。

送书信的人回去后,把面见周莹的情况汇报给了王超,已经在行军途中的王超暴跳如雷。这个周莹,枉为高阳关军区负责人,竟然死板到如此程度。

王超的谋士一言点醒了他:这不是周莹死板,而是周莹压根就不想让您领导他。说句难听的话,别看您是个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可在周莹眼中,他只认枢密院是他的直接领导,他要枢密院的诏令,不就是证明吗?王超听了谋士的分析,顿觉悲从中来。他仰天长叹一声,把满腔的怒火压了下去。

周莹此举无疑打乱了王超的部署,也给了望都的辽军以可乘之机。

王超觉得,周莹已经指望不上了。此时,他只能靠自己。随即,王超、王继忠、桑赞领兵继续赶往望都。

也许有很多人不能理解周莹的所作所为,但如果将周莹的生平捋一下,就能理解周莹这么做的原因。(3)

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周莹就担任了宣徽使。这个宣徽使是什么级别?在五代时期,宣徽使一般都是由枢密院的长官担任,也就是副宰相级别的人。

此时的周莹虽然是高阳关行营都部署,但周莹年轻时就已经成为名将,几年前也做到了副宰相级别的宣徽使,资历老,人脉广。(4)可反过来看王超的资历,就显得太浅了。此前,王超只是在西北防御李继迁,后来被调往定州都部署。在任职前夕,王超曾给宋真宗上书,希望宋真宗给他整个河北之地的军队管理权,但宋真宗并没有答应。

这也为这次周莹不听调遣事件埋下了隐患。

所以,尽管此时三军都部署是王超,可周莹的资历在那里摆着,谁能奈何得了他?越是在高层,越讲资历。在周莹眼中,他的资历比王超老,朝廷却让王超担任军区长官,让他听从王超,他自然不乐意。或许当王超将调令发给他时,他就动了不听指挥的打算。

种种原因都表明,这次王超调拨周莹的高阳关守军,吃亏就吃在了资历上,周莹自然不会听王超的调遣。

王超也清楚这一点,只能自己去解望都之围。而周莹自始至终都没有参与到与辽军的对抗中来。这样一来,王超之前的部署就出现了巨大的漏洞。

且说王超赶到望都县南时,辽军已经摆开了阵势,准备对宋军实施强有力的打击。王超命人在望都县南六里处就地驻扎。随即,宋辽两军在望都城南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冲击,双方都想先以强势兵力压住对方的势头。但这一仗因为是前锋相遇,辽军前锋不敌,被黑压压的宋军彻底击垮。辽军损失惨重,两千余人被宋军所杀。宋军士气大振,对辽军残部展开了追击。此时,萧挞凛率领的辽军主力赶到,赶紧收拢残部,将辽军集结于一处,宋军这才放弃了对辽军的追击。

当天,两军暂时在望都县南对峙。

第二天,辽宋两军便展开了激烈冲杀。这一仗,辽宋双方都用了全力。战争一开始就攻势猛烈,但王超这边早有准备,他知道前锋萧挞凛没有讨到便宜,一定会重兵压境,一雪前耻。

王超命人按照既定方案,冲击辽军主力部队。两军又开始一阵厮杀,但宋军士气依然高涨,并没有因为对方是名将萧挞凛率领的辽军就心存畏惧。辽军与宋军开战后,双方各有死伤,不过辽军的损伤更大一些。

然而此时,一件震惊宋军的事情发生了——辽军虽然在与王超的对峙中没有讨到半点儿便宜,却成功地击破了望都。而此时驻扎在望都县南的王超并不知情。

其时,宋辽两军已经处于对峙的局面。萧挞凛心生一计,决定调整部署,寻找宋军的软肋。随即,萧挞凛命人与宋军继续周旋,以此吸引宋军的注意力,而他自己则登上了远山察看宋军的部署。

这一看,萧挞凛就发现宋军主阵阵法严密、进退有序,要想攻破绝非易事。

萧挞凛开始全方位扫视。忽然,他的目光锁定在了宋军东面,毕竟久经沙场,经验丰富,他一眼就看到了宋军部署的弱点。萧挞凛发现宋军大阵里,其副都部署王继忠所部与主阵之间有一定间隙,王继忠的部队并没有与主阵形成相互补充的阵势,这是宋军的致命要害。

萧挞凛觉得,反击的时候到了。他亲率辽军攻击王超所部,又让萧观音奴、耶律诺衮率领大军去攻打王继忠所部。

辽军这一策略的改变,完全出乎王超的意料。王继忠更没有想到,辽军竟然会转变方向,把目标对准自己所率领的部队。

面对王继忠所部的宋军,萧挞凛来了一招故技重施。这一招在他与宋军交战的过程中屡试不爽。在他指挥的多次战争里,他都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打法,将宋军击退。

这种打法,其实也并非萧挞凛首创,在战争史上早就被使用过多次,那就是切断粮道。但与萧挞凛多次交手的宋军却并没有吃一堑长一智,以重兵对粮道进行护卫,保证粮草不被辽军所断。

此时的宋辽两军人数相比,宋军处于劣势,无法抽出兵力去护送粮草。所以,断粮之法就成了萧挞凛对付宋军的撒手锏。当然,此时宋军并不知道萧挞凛要继续使用这一招,所以宋军的主力还是与辽军的中军进行对峙。萧挞凛这一迷惑宋军的打法,果然让宋军将主力都集中在与辽军中军的对峙上,而忽略了粮道和王继忠所部。

这时候,恰巧宋军运输粮草的小分队经过,萧挞凛看到时机到来,迅速派人去切断宋军粮道。辽军按照萧挞凛的部署,对宋军押送的粮草进行抢夺,并放火将宋军已有的粮草进行焚毁。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