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祭祀封禅的闹剧(第1页)
一场祭祀封禅的闹剧
澶渊之盟后,宋真宗以为四方太平,便开始骄奢**逸,大搞祭祀封禅活动。前期积攒的一点儿家业,消耗殆尽。加上丁谓、王钦若等人的怂恿,宋真宗开始了历史上那些昏庸皇帝都乐此不疲的那一套。
其实,宋真宗本来不是这样子的。他只是性格优柔寡断,做事拖泥带水,如果没有正直坦**的人对他进行正确的引导,他就会出现差错,误入歧途。这一点,李沆看得比任何人都清楚。
当年,李沆还是宰相的时候,王旦是参知政事。李沆就经常对宋真宗说一些警醒的话,或者一些细小的事情,时刻防止宋真宗陷入懈怠中。当时王旦还不认可李沆的做法,李沆却认为,以宋真宗的性格,一旦没有人给他不断灌输忧患意识,他一定会产生奢侈放纵之念。尤其是边患,一定要经常警醒他,让他时刻保持紧张。(35)
王旦对此不以为然。李沆便对王旦说:“我们的官家年纪轻,应该让官家知道国家运行的艰难之处。否则,血气方刚的官家,便会注重声色犬马之事,进而大兴土木或者兴甲兵,祭祀封禅之事也就都开始进行了。如今我已近老年,这些事我看不到了,你作为参知政事,一定要不断给皇帝灌耳音,让他不要闲着,否则,我说的这些事就会成为现实。”
王旦当时并未在意李沆的话。或许在王旦看来,李沆着实太过谨慎了。可后来的事实证明,李沆的话简直是预言。
接着,宋真宗便在众人的簇拥中御驾亲征,并与辽国建立了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虽然是城下之盟,但确实让宋朝解决了边境问题。宋真宗不再担心边患,开始打造所谓的太平盛世。这时候,寇准又被罢相。中央高层中,集中了王钦若、丁谓等人,宋真宗便开始了声色犬马的生活。
不久,王钦若便利用“城下之盟”这事,继续大做文章。第一次他利用这事,把寇准赶出了朝廷;这次,他又将澶渊之盟说成城下之盟,激起宋真宗内心的愧疚感,进而鼓动宋真宗进行封禅祭祀。似乎这一招,对宋真宗屡试不爽。
有一天,早朝之后,王钦若便又说起了澶渊之盟是城下之盟,是宋朝的耻辱。宋真宗听了这话后,就有些不高兴了。宋真宗随口说,如今宋辽已经建立联盟,能有什么办法呢?王钦若便乘机对宋真宗说,若要洗刷这种耻辱感,只有挥师北上,夺取幽燕地区。(36)而王钦若知道,宋真宗肯定不会再次举兵攻辽。
果然,听王钦若提议再次兴兵,宋真宗当然不愿意。即使这是一种耻辱,他也认了,若是再兴兵,势必会将两国重新卷入战争的旋涡中,这可不是他希望看到的。
宋真宗对王钦若说,辽宋刚刚休兵止戈,现在再起兵攻打辽国,师出无名。这样做,也会再一次将宋朝边境的百姓卷入战争中。王钦若对宋真宗的回答,表现出一种无奈,仿佛他能深刻体会宋真宗的心情一般。
按照王钦若的说法,此时的宋真宗只有一种抉择,北上攻取幽燕地区。但是宋真宗不愿意这么做(37),王钦若表示自己也知道宋真宗体贴天下百姓,不愿意起战乱。
宋真宗问王钦若,难道除了攻打幽燕地区,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吗?(38)这时候,王钦若才吞吞吐吐地表示,还真有办法。宋真宗听他说有办法洗刷这种耻辱,当下便来了兴致。
宋真宗问王钦若,还有什么办法呢?王钦若说,既然官家您不愿意再起战乱,那就只有一种办法:封禅祭祀。宋真宗一脸的疑惑。王钦若便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论证。王钦若说,如今之计,唯有封禅泰山,才能镇服四海,向外邦宣示我们的综合国力。(39)
对于封禅泰山这件事,宋真宗从未想过。尽管他在那些经史子集中读到过不少这样的事,但当这种事摆在自己眼前时,宋真宗还是表现出了惊讶。
封禅祭祀之事,可不是一般帝王能做的。唐王李世民没有做,太祖赵匡胤没有这么做,父亲赵光义也没有这么做,凭什么到了他的手里,便能封禅泰山?
不过王钦若的话,却给了宋真宗一丝希望。
王钦若既然说出了这个事情,便说明此事具有可操作性。这让宋真宗看到了一丝希望,但也让宋真宗感到事情远没有想象中的简单。王钦若说,自古那些帝王的封禅,都要出现祥瑞之事,才能封禅。(40)
王钦若这种循序渐进的谈话,不断吸引着宋真宗的注意力。这时候的宋真宗考虑的已经不是要不要封禅的事情,而是怎样进行封禅的事情。
王钦若看出了宋真宗的疑惑,便对宋真宗说,这些祥瑞,也不一定都是上天降下的,古人封禅祭祀的祥瑞之事,很多都是人为的,只要官家您相信此事,祥瑞也自会出现。(41)
宋真宗动心了。他没有想过,自己有生之年,还能做这样的事情。但是宋真宗有顾虑。他一直是一个顾虑重重的人,遇到封禅泰山这么重大的事情,他当然不会轻易做出决定,他要得到多方面的论证之后,才会付诸实际行动。
宋真宗顾虑的人是王旦。(42)王旦素来仁德,自从担任首相以来,对宋真宗的很多决定都不折不扣地落实,而且从未在官场上招惹是非。他是宋朝继李沆、毕士安之后的又一名相。宋真宗对王旦的依靠,绝不亚于对李沆和毕士安。
此时,王钦若提议封禅泰山,宋真宗已经心动,只是有顾虑而已。他对王钦若说,不知道对于封禅泰山这件事,王旦觉得可不可行?王钦若一听宋真宗这么说,便知道宋真宗心里迟疑的症结所在,当即表示,这个官家不必担心,您不出面,我去找王旦说。(43)
看着王钦若一副郑重其事的样子,宋真宗就默许了。
于是,王钦若便去找王旦传达圣意了。
犹豫不决的宋真宗走出了宫门,在宫廷里信步闲逛,同时也思考着封禅泰山这件事。他走着走着,便走进了秘阁。或许宋真宗潜意识里是来这里寻找答案的。所以,有意无意间便到了这个地方。
负责秘阁的人叫杜镐,前文提到过。当时宋真宗亲征回来之前,顾虑要不要大搞欢庆仪式,便追问杜镐的意见,结果杜镐建议要大搞特搞,以振国人精神,宋真宗便听了他的建议。
这次,宋真宗又到了这个地方。宋真宗问杜镐,河出图、洛出书(44)是真的吗?这一问,便将杜镐问住了。杜镐不知道宋真宗这么问是什么意思,便对宋真宗说,那不过是圣人们为了教化育人,人为制造出的一种祥瑞罢了。(45)
听杜镐这么一说,宋真宗心里似乎有了底。王钦若对他说这些事的时候,他还很迟疑,现在他已经得到了答案,河出图、洛出书不过是圣人制造的祥瑞罢了。
宋真宗便等待着王钦若的消息,因为王旦不一定会同意他这么做。
王钦若找到王旦后,对王旦说了宋真宗要封禅泰山的事情。王旦不同意这么做。可此时王钦若却表示,官家已经决定,没办法改变,才派他来给王旦传达口谕。王旦瞧不起王钦若,知道此事肯定与王钦若之流脱不了干系。王旦寻思着找个合适的时间,劝阻宋真宗封禅泰山。
然而,还没有等到王旦陈述自己的意见,宋真宗便命内侍传旨召王旦进宫。王旦只能随着内侍进宫了。这次,宋真宗摆了一桌宴席,专门宴请了王旦。在宴席上,宋真宗闭口不谈工作,只聊天喝酒。(46)
这让王旦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皇帝这么做,他作为宰相,只能陪着。酒过三巡,宋真宗和王旦都有了些醉意。这时候,宋真宗命人拿上来一个精致的酒壶,递给王旦。王旦不知何意。宋真宗对王旦说,这是一壶佳酿,你拿回去后,和家人一起品尝。(47)王旦只能起身告辞,但脑海中还是充满了疑问,对宋真宗的这次宴请,王旦从头到尾都一头雾水。
王旦拿着那壶酒回到家里之后,便将酒放在桌子上,思考着当时发生的事情。其实,对于封禅泰山之事,王旦心中是有数的。王旦原本猜测的是,宋真宗宴请他就是为了说封禅泰山之事,可宋真宗竟然一个字都没提。
王旦困惑之余,命人拿来酒杯倒酒,可酒竟然倒不出来。等王旦打开酒壶一看,哪里是一壶酒,分明是一壶珍珠。(48)
看到这壶珍珠后,王旦清醒了很多。他细细思考着当日之事,才明白了宋真宗的良苦用心。宋真宗宴请他,并未直接对他说封禅泰山之事,而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要封禅泰山的决心。宋真宗赐王旦这一壶珍珠,也是希望王旦不要阻止他封禅泰山。
王旦恍然大悟,明白宋真宗封禅泰山已成定局。他已经不能再去劝谏宋真宗放弃封禅泰山了。宋真宗虽然对封禅祭祀之事只字未提,可这壶珍珠不就是宋真宗的意思吗?只是皇帝贿赂大臣这种事,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