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艰难的亲征之旅(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寇准当即就问高琼,太尉深受皇恩,不知道有没有想过报答?(32)高琼虽然年老,但神志清醒,素有廉颇之形象。高琼对寇准说,我本就是一介武夫,没有任何长处,但还是有这条命,可以报效国家。(33)他表示,可以面见宋真宗,给宋真宗解惑。看到高琼正义凛然的样子,寇准觉得或许高琼正是可以解开宋真宗疑惑之人,便安排高琼面见宋真宗。

寇准便带着高琼进了行营。看到高琼站在面前,宋真宗其实已经猜到了寇准的意思。这次,寇准也并未绕弯子,直截了当地对宋真宗说,官家对我刚刚说的话不认可,现在高琼来了,请他给您分析一下当前的形势。面对三朝元老高琼,宋真宗不能排斥,只能硬着头皮听他说。

高琼首先对宋真宗说,寇相的意见,我完全赞同。宋真宗没有说话,默许高琼继续往下说。(34)

紧接着,高琼便开始分析当前的局势。高琼说,我们大宋这些年来都实行更戍法(35),这点官家您肯定知道。宋真宗点点头,这是宋代对边境武将实行轮换的制度,宋真宗自然知道。

听到高琼抛出更戍法这个“包袱”后,宋真宗来了几分好奇,想听听高琼的高论。

高琼继续对宋真宗说,更戍法虽然可以让将士们不断轮换,破除了武将培养亲信的威胁,但更戍法也有它的短板。如今,这些前线战士的家属都在京师驻扎,官家您如果执意南迁而舍弃京师,那么前线那些将士听说您南迁,把他们的家人丢在了汴京,试问谁还会死心塌地驻守在前线?到时候,驻守的前线将士势必会回撤到汴京保护家人,等到那时,别说边境线守不住,即使您到了南方,辽军也会顺势而下,直逼您的所在地。(36)

听着高琼的话,宋真宗陷入了深思。这方面他的确忽略了。诚如高琼所言,前线将士之所以这么拼命,还不是为了家人?如果他南迁,舍弃汴京,那么前方守将一定会因为担心家人的安全而放弃最前线的市镇,这样就会给辽军机会。到时,关南十县落入辽军手中不说,即使是黄河以北的大片地方,恐也会落入辽军之手。

看到宋真宗在思考,高琼继续对宋真宗进言:只要官家您愿意到澶州,我们必然誓死效忠,不破契丹誓不回还!(37)

宋真宗又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南逃可能丢弃家业,亲征或许会盘活宋辽关系,但自己也将面临被袭击的威胁。宋真宗内心的纠结,让他坐立不安。

这时候,看到高琼的话起了作用,寇准当即对宋真宗说,现在是官家亲征的最佳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请官家赶紧到澶州,给三军将士鼓舞士气。(38)

被高琼和寇准步步紧逼的宋真宗,开始妥协。谁愿意背负一个亡国之君的骂名呢?可宋真宗心里依然充满恐惧,他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怕死是人的本性。他已经被寇准和高琼逼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南迁,是绝对行不通的策略。

尽管如此,宋真宗的顾虑还是没有打消。在宋真宗看来,亲征前线就是去送死。辽宋双方的流矢不长眼睛,难保会有流矢向他飞来,结束他的性命。

这时候,宋真宗希望再找一个人可以支持自己南迁。

他环顾左右,发现侍卫王应昌正站在他的身边,便问王应昌,对于这两位爱卿说的话你怎么看?(39)其实这时,宋真宗已经把王应昌的话当成了决定这次是否亲征的关键性意见。

众人纷纷将目光投向了王应昌。若这时候王应昌建议宋真宗南迁,或者回师汴京,宋真宗一定会听从。但这位侍从这时候却表现出了宋朝主战派的一面,他对宋真宗说,如今官家您亲征,是奉上天之意讨伐契丹,不宜思虑不前,而应该直接到前线,宋军一定会所向披靡。倘若官家您在这个地方逗留不想去前线,势必引起前线辽军的注意,反而提升了辽军的士气,让宋军处于不利的处境。(40)

眼前这三个人的意见,让宋真宗感到震惊。王应昌不会与寇准提前串供,高琼也不是随波逐流之人,他们所表达的意见竟然如此一致。

宋真宗自问,是否满朝文武都是这个意见?如果是这样,那么自己还在韦城畏葸不前就说不过去了。文武大臣尚不惜死,自己作为皇帝,自然也要做出表率。

宋真宗最终同意了继续前往澶州,亲临一线。(41)

寇准走出行营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若这次没有高琼说服宋真宗,之前的一切计划也就泡汤了。

第二天一大早,宋真宗就在众人的拥护中向前线开拔。但因为此时已到了隆冬,天气比较冷,有人就建议给宋真宗增加貂裘,以御寒气。但宋真宗这时候却说,前方的战士都在这种寒冷的天气里坚守城池,朕怎么可以独自享用貂裘呢?(42)

到了晚上,宋真宗一行抵达了卫南县(43)。这时候,皇帝的亲征队伍马上就会到澶州了。于是,朝廷派出遣翰林侍读学士潘慎修提前到澶州负责接待事宜。(44)

然而,宋真宗虽然答应了继续前行,可是他内心的恐惧并没有减退。相反,随着越来越接近前线,宋真宗内心的恐惧也倍增。

于是,宋真宗一行在卫南县又休整了一天,才继续前往澶州。

当宋真宗一行到达澶州时,就有大臣建议宋真宗在澶州南城休整。国舅李继隆也担心宋真宗的安危,请求宋真宗暂时在南城安顿下来,根据具体情况再做部署。(45)

宋真宗也有此意,但寇准不同意。寇准为什么不同意?

对此,寇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寇准说,官家您既然已经到了澶州,不过河等于没有到一线。如今我们前线的守将基本都在澶州北城,您驻扎在南城,根本起不了鼓舞士气的作用。前线的将士见不到您,依然会有恐慌心理。目前澶州北城有李继隆老将军把守,况且辽军虽然深入,但后面有王超、石普等人屯兵,只要官家您一道诏书,他们就能驰援澶州。所有的条件都显示,战争对我们有利,如此,您为什么不去澶州北城呢?(46)

宋真宗没有搭理寇准。此时他已经到了澶州南城,已算是到了战争一线,可若继续到澶州北城,辽军攻来如何应对?这时候,宋真宗惧辽心理已达极限。看似北城和南城,只有一河之隔,而且还是结了冰的河,距离不长。但在宋真宗心里,澶州南城与北城的不一样,是一种心理距离,解释不清,大臣们也不一定会理解。

这时候,老将高琼也动员宋真宗到澶州北城。其他武将也希望宋真宗到北城,只是不敢说而已。此时,陪在宋真宗身边的是佥署枢密院事冯拯,他认为高琼这种逼迫宋真宗到前线的做法非常不合时宜,并出言呵斥高琼。可高琼是三朝元老,面对冯拯这个政坛新秀,自然不惧。

高琼听了冯拯的呵斥,转而反驳道:你们这帮文人,不就是平时能写几篇文章吗?如今辽军压境,你们也写几篇文章让辽军退兵,那就说明你们比武将高明。(47)高琼的一席话,瞬间将冯拯噎在原地,不敢再对高琼无礼。这也是宋朝武将自建国以来第一次以这么强硬的态度来反击文官。

宋真宗不去澶州北城,实在难以得到众人的支持。此行虽然凶险万分,可这么多双眼睛都在看着他,澶州北城的将士也都在等着他,他能不去吗?

随即,宋真宗命人抬着轿子去往北城。澶州的南北城之间,由浮桥连接,可以通过。但是,当宋真宗的轿夫们走到浮桥上时,竟然停下了脚步,不敢再往前走了。这让跟在轿夫后面的高琼大为恼火,他拿起棍子击打了一下他们,呵斥他们赶紧过河。高琼怒道,已经到了这个地方了,你们还不赶紧过河!

轿夫们这才抬着宋真宗过了河。(48)

到了澶州北城,宋真宗便被人迎进了提前准备好的行营。这时候,宋真宗还是不想上城楼。因为城楼上就是宋辽战争最前线,空中的流矢不长眼睛。寇准和高琼继续动员,宋真宗在非常为难的情况下,登上了澶州北城的城楼。驻守在澶州北城的宋军将士看到了皇帝的黄龙伞盖,瞬间就沸腾了,他们高呼万岁,声音响彻数十里。随即,宋真宗召见了澶州北城的宋将,对他们进行了赏赐。(49)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