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皇位本来无缘的王爷(第1页)
与皇位本来无缘的王爷
在这一章,首先要介绍一下宋真宗。因为本书所有的事件,都将围绕这个人展开。他既是最高统治者,又是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宋朝各项事件的参与者、见证者。
宋真宗,名赵恒,是宋太宗第三子。
本来,宋朝第三位皇帝之位与他没有半点儿关系。他还有两个兄长,大哥赵元佐,二哥赵元僖。在封建时代,嫡长子继承制已成为铁律,不管后世何人建立国家,皇位接替者都是嫡长子,非嫡长子继承的情况并不多。这种铁律形成后,后世都在继承。
余秋雨先生在《一个王朝里的背影》说:“在同一姓氏的传代系列中所出现的继承人,哪怕是昏君、懦夫、色鬼、守财奴、精神失常者,都是合法而合理的,而外姓人氏若有觊觎,即使有一千条一万条道理,也站不住脚,真伪、正邪、忠奸全由此划分。”(1)
在这种铁律下,有些人一出生,就决定了自己的身份地位。在宋太宗的儿子中,排行老三的赵恒,本身并没有资格继承皇位。或许他从没有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宋朝的皇帝。从小到大,对于皇储身份,他不敢想象,也不敢觊觎,因为不管出何变故,都轮不到他。即使大哥赵元佐有变故,还有二哥赵元僖在前面接替。
赵恒最早叫赵德昌。在他们那一代人里,父亲给儿子们排辈分的时候,排到了“德”字辈。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一个叫赵德芳,一个叫赵德昭。
赵匡胤的时代,一切都要遵从赵匡胤,因为他是宋朝开国皇帝。作为家中老三赵光义的儿子(2),也只能按照族谱“德”字辈排。
不过,赵德昌的幸运之处在于,他生于宋朝建立八年后,也就是开宝元年(公元968年)。此时宋朝已初步平定了天下,他也就注定了生活在深宫大院,不会经历艰辛和磨难。他没有父辈们筚路蓝缕的创业过程,即使与赵德昭、赵德芳相比较,他也显得非常幸运。
但赵匡胤的有些家事,尤其让人难以解释清楚。赵恒从小就表现出超于常人的睿智(3)。后来,他又因为受教育程度较高,性情温和,彬彬有礼,深得大伯父赵匡胤的喜爱,被赵匡胤养在宫中。可大哥赵元佐却与赵匡胤的三弟赵廷美走得近。而赵光义与这两个孩子的关系,远不如赵匡胤和赵廷美。不过一直以来,赵光义都是赵匡胤的得力助手,将心思和精力都放在了治理国家上,也没有时间来照顾孩子们。
当然,这也埋下了很大的隐患,让赵光义一生都追悔莫及。他悔恨自己对孩子疏于管教,只顾埋头打理国家。
赵光义继承皇位之后,心中一直有些奇怪的想法,他似乎有意要回避赵匡胤时代制定的一些制度,以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即使是在给儿子们取名字这种事情上,他都要将他们的辈分改成“元”字辈,摆脱与赵匡胤那一脉的关系。于是,赵恒先被改名为赵元休,后被改名为赵元侃。后文为了叙述方便,一律称之为赵恒,或者宋真宗。
虽然名字改了,但皇储的身份,与赵恒仍没有任何关系。
然而,就在赵光义继承大统后,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变故层出不穷,逐渐影响着皇储人选。
首先是长子赵元佐之事,成为赵光义最痛心的事情。
赵元佐是嫡长子,也就是将来皇位的继承人。赵元佐也很争气,年幼时就禀性聪明机警,在几个孩子中,最有领袖能力,加之相貌酷似赵光义,一直都深得赵光义的喜爱。(4)赵光义总能从赵元佐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从赵光义继承皇位开始,赵元佐就被作为储君来培养。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的一天,辽使来宋朝恭贺,赵光义兴致很高,便带着辽使和十三岁的赵元佐去近郊打猎。众人浩浩****在丛林中穿行,寻找着猎物。此时,恰巧有一只兔子从众人眼前跑过,赵光义便让赵元佐射杀兔子。这对于一般的孩子而言,可能还心存畏惧,毕竟才十三岁。但赵元佐拈弓搭箭,一发中的。对于这一幕,旁边的人都纷纷叫好,辽国使者也颇为惊异。(5)
后来赵光义北伐灭北汉,就将赵元佐带在身边,传授他一些统领将士的本领。太原歼灭战,赵元佐就参与其中,目睹了赵光义的王者风范。北汉灭亡后,赵光义不听众人劝阻,坚持要收取故土,因此北上攻打幽州,这次赵元佐也跟着,可见当时赵光义对赵元佐的器重。
后来,随着赵元佐成年,赵光义更加看到了赵元佐身上的优点。
太平兴国年间,赵光义晋封赵元佐为卫王,并让他担任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给他赐名赵元佐。(6)
同平章事,也就是宰相级别了。赵元佐的职位日渐突出,明眼人都看得很清楚,这是赵光义在确立继承人。
然而此时,宋朝却遇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风波。
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也跟着赵匡胤打天下,功勋不亚于赵光义,可赵匡胤去世后,皇位却由赵光义继承。这种皇位的继承,总归有些名不正言不顺。毕竟赵光义继承皇位,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如果赵匡胤去世后,皇位由他的儿子赵德昭或者赵德芳继承,别人都无可非议。但此时皇位落在了赵光义身上,就破坏了大家公认的皇位继承规则。
这时候的赵光义非常清楚,他的皇位还不稳固。抛开嫡长子继承制,他能继承皇位,弟弟赵廷美一样能继承皇位。这种情况下,赵光义就得重用赵廷美,达到平息舆论、稳固皇位的目的。
所以,赵光义对弟弟赵廷美进行了提拔重用,让赵廷美担任开封府尹,也就是他当年的职务。开封是宋朝的首都,开封府尹就是首都的最高长官。
然而,身为亲王的赵廷美却并没有像赵光义一样处事低调、运筹帷幄,而是在职位上尽情地享受着权力巅峰的快感,甚至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来。
此时的赵光义以皇帝的宽容,对赵廷美做的一些不合政策之事都选择了容忍。毕竟自己是皇帝,弟弟赵廷美再怎么出格,只要不威胁自己的皇位,都无足轻重。如此一来,赵廷美便越发不可一世。对于赵廷美做的每件出格之事,赵光义都强压内心的不快,一直隐忍不言。
赵光义之所以忍让赵廷美,另一个原因是儿子赵元佐与赵廷美相处甚密。赵元佐对赵廷美的依靠,远远大过对赵光义的依靠。这让赵光义有一种不祥之感。当年秦孝公和商鞅一起变法,使得秦国迅速崛起,但秦孝公临死还是对儿子嬴驷放心不下。秦孝公害怕自己死后,嬴驷被从小喂养自己的公子虔怂恿而对商鞅下手,于是动了杀掉公子虔的念头,但因为公子虔诈死,此事不了了之。然而,秦孝公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在他死后,嬴驷在公子虔等人的鼓动下,车裂了商鞅。
这无疑是历史的警钟。如果赵元佐一味地依赖赵廷美,那么在他百年之后,赵元佐继承了皇位,会不会成为第二个赢驷,将大宋王朝搅个天翻地覆?
不过,担心归担心,赵光义还是对弟弟和儿子关爱有加。
赵光义与赵廷美的关系白热化,是在几年后的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当年三月的一天,本来打算在金明池召集群臣宴饮的赵光义,却迟迟没有到场。等候在那里的大臣们,早已望眼欲穿。众人摸不清楚一向守时的皇帝何故把大家撂在了金明池,而他自己却不知去向。到了午间时刻,皇帝传来诏令,取消宴饮。
群臣迷惑地摇着头回去了。
事后,大家才知道,这一天赵光义得到了消息:魏王赵廷美企图在金明池发动政变,夺取皇位。因此赵光义没有去金明池。政变这事不管是真是假,总会让人产生警惕。尤其对皇帝而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此时的赵光义,应该是感觉到了潜在的威胁。因为赵廷美是同平章事、开封府尹,与皇位的距离仅有一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