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一场被推到时代最前沿的终极对决(第1页)
自序 一场被推到时代最前沿的终极对决
公元1004年,干支纪年为甲辰,生肖为龙。
这一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点。这一年前后,宋朝境内发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大事,历史在考验着所有参与者的智慧与勇气。而这一连串的事件,也整个地影响了宋朝以及周边国家的走向。
这一年,宋朝执掌天下的皇帝是宋真宗赵恒——一个在深宫内苑长大的孩子,从未见过战争。到这一年,他已即位八个年头。他从一个太子正式转变成九五之尊的皇帝,理顺了一切国家大事。
这一年,是宋代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
年初,汴京就发生了数次地震,这让还沉浸在年味中的宋朝上下有了一丝慌乱。而这种大地震颤,隔一段时间就会在不同地方发生。雅安那个地方,地震频次多到让人无法计算的地步。已走过四十四年的大宋王朝,隐隐有种不祥的征兆。
一切并不平静,且那些不平静的因素正在逐渐增多。这些不平静的因素,无不向外界释放着一个强烈信号:天下将有变。
引起这种变动的内因是两个地方,一个叫幽云十六州(1),一个叫关南地区(2)。幽云十六州,曾多次出现在电视剧中,杨家将的故事里就不止一次提到过,虽算不上家喻户晓,可也算是深入人心了。但说到关南地区,知道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这两个地方,其实相互关联着。幽云十六州是辽的地界,而关南之地是宋的地界,两地毗邻。宋辽为了争夺这两块地方,二十五年间发生了多次大规模战争。
咸平后几年,这种战争的密集程度远高于宋太宗赵光义时代。随着赵光义去世,历史最终将辽宋之间未了的关系推到了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宋之间是和是战,冥冥之中似乎已经注定,要等到景德元年来一锤定音。毕竟长期悬而未决的局势,耗尽了两国国力,辽宋高层在某种层面都想做一个了结。
这就促成了大联盟——澶渊之盟。
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足迹,去寻找辽宋战争的两个内因,为这本书的展开交代背景。
事情还得从几十年前说起。
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李从珂继位后,一直忌惮石敬瑭拥兵自重,以致君臣嫌隙不断。李从珂为了遏制石敬瑭,意图通过调任的方式,将石敬瑭调离其长年盘踞的太原(今山西太原),以瓦解石敬瑭的势力,进而实现中央集权。
但此举遭到石敬瑭强烈的反弹。石敬瑭当然不肯放弃自己多年经营的太原去别处任职。毕竟他在太原待了一辈子,所有将士他都熟悉。太原这片地方,是石敬瑭的根据地,也是他的大后方。若按照李从珂的意思,石敬瑭苦心经营的太原这份家业,就会被分而化之,这自然是石敬瑭极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为了自保,石敬瑭不惜向契丹求助。石敬瑭承诺:契丹若救他,他愿以幽云十六州作为报答,无偿献给契丹。石敬瑭还表示,只要契丹帮他击退李从珂,他愿意认耶律德光为父亲,自己甘愿当儿子。
幽云十六州和契丹毗邻,但幽云十六州是农耕文明之地,拥有发达的农业,生活在此处的百姓拥有先进的技术,这对于一直逐草而居的契丹人,无疑是巨大的**。与中原王朝交涉这些年,契丹人对中原农耕文明带来的成果早就垂涎三尺。
面对如此巨大的**,契丹国主耶律德光心动了。幽云地区连接草原游牧民族和汉民族,以长城为界,周围土地平坦肥沃,农耕技术先进。这是几千年来,草原游牧民族一直觊觎的地方。但是,契丹在耶律阿保机南下受挫后,便不敢轻易入侵中原。
石敬瑭的求救,对于契丹来说,无疑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雄才大略的耶律德光早就想带领契丹铁骑到中原腹地来扫**一圈,看看中原是否真的像那些穿梭于辽宋之间的商人说的一样神奇。
随即,耶律德光率军五万南下,支援石敬瑭,与他一起击退了李从珂。这是耶律德光一生中难有的辉煌。
耶律德光保全了胆战心惊的石敬瑭,并扶持石敬瑭在汴梁建立晋,史称后晋。
从此,石敬瑭成为契丹儿皇帝,幽云十六州全部落入契丹手中(后来,还丢了平、宁、营三州)。长城防线从此亦失去意义,整个中原地区无险可守,**在草原的铁骑之下。
契丹接手了幽云十六州后,推行了大包容政策。他们让居住在此处的汉人继续务农,生产粮食,加工产品。幽云十六州的作用一点点显现出来。
尝到农耕文明带来的好处后,契丹就一直想入主中原,利用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文明来壮大自己,实现霸业。
但中原王朝此时由石敬瑭统治,契丹贸然出兵会引来非议,也可能会招致祸端。加之此时石敬瑭对契丹毕恭毕敬,年年进贡,契丹与后晋的关系不允许契丹做出南下进攻的举动。
然而,石敬瑭死后,其侄子石重贵继承皇位,两国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石重贵认爷不认主的做法,激怒了耶律德光。他率兵南下,灭了后晋,达到了占据中原的目的。可耶律德光占据中原容易,守住中原难,最终被群起的汴梁人赶出了汴梁。但契丹入主中原之心不死,经常跃跃欲试。
刘知远建立后汉以后,与契丹的关系没有后晋那么亲密。中原回到汉人之手。刘知远也想扩大疆域,在五代十国乱局中争得一席之地,可惜他命不长。不久,郭威推翻后汉建立后周。雄心勃勃的郭威想实现中原统一大业,可他的命也不长。郭威死后,他的养子柴荣继位,是为周世宗,继承了他的遗愿。
为了破解这道难题,夺回幽云十六州,柴荣率部北伐。时值契丹政局不稳,君主惨遭弑杀,后周大军顺势夺得了关南之地。由此,与幽云地区相连接的瓦桥、益津、淤口三关及瀛、莫二州,落入后周手中。这些地方,在宋朝建立后,被称为关南之地,其实也是幽云十六州的部分地方。
然而,天不假年,周世宗也英年早逝。后周皇位传到了柴宗训手中。但柴宗训年幼,无法持国,小符太后也缺乏执政能力,赵匡胤顺势在陈桥驿发动了兵变,夺取了后周的政权。
宋朝建立后,基本灭亡了南唐、后蜀等十国政权,实现了国家的基本统一。但赵匡胤时代,不敢与契丹硬碰硬。可幽云地区又极其重要,关乎着宋朝江山社稷的延续。
赵匡胤自知与契丹开战的时机未到,就想从契丹手中赎回长城防线。于是,他设立了封桩库,时时刻刻积攒财富。可赎回幽云十六州这件事,赵匡胤到死都没有实现。幽云十六州依然牢牢握在契丹手中。赎回或者说夺回幽云十六州,成了一项未竟事业,也成了宋朝的一个梦魇,折磨着以后的历代君王。
在赵匡胤最后的日子里,他对从辽国手中赎回幽云十六州失去了信心。这时候,他想到了迁都。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三月初九,宋太祖赵匡胤带着一干人等,到西京洛阳祭祀父母,在父母墓前痛哭流涕,追思先人。(3)
赵匡胤的一生,一直在外闯**,回乡祭祖的机会很少。到了开宝九年,整个南方地区基本平定,南唐后主李煜也被俘虏到了汴梁。
此时赵匡胤像任何功成名就的人一样,想起了洛阳的祖先,于是,带领满朝文武到了洛阳永安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