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龙泉掀翻乱世从这里开始(第2页)
芊羽看着乘风,只笑了笑没说话。
“你说的新龙泉城在哪?”乘风还没从水利黑科技的震惊中缓过神,拽着芊羽的衣角追问。
芊羽回头冲他眨眼睛:“急什么?城里的热闹,比殿里好看十倍!”
刚下城墙往城里方向没走几步,乘风的瞳孔又一次地震——
城门口十条石砌大道像被尺子量过,齐刷刷往城里延伸,每条都宽得能并排跑三辆马车,路面铺着打磨光滑的青石板,连缝隙都填得平平整整,走上去脚感比现代人行道还舒服。
“这叫‘十龙道’,”芊羽踩着路边的石线走,“爷爷说路宽了,人心才宽,做生意的才愿意来。”
更绝的是路两旁的设计:两丈高的梧桐树枝繁叶茂,像天然的遮阳伞;树下摆着凿成花瓣形的石墩,几个老人正坐在上面摇着蒲扇聊天;最让乘风惊掉下巴的是,居然有穿粗布衣裳的老妇拿着竹扫帚,正慢悠悠扫着落叶,扫干净的叶子全倒进路边带盖的竹筐里。
“那是‘净街婆’,”芊羽指着不远处的木桶,那些木桶刷着桐油,分门别类贴着标签——“厨余”“枯枝”“秽物”,“爷爷说脏东西堆久了会生‘瘴气’,得天天清,不然人容易生病。”
乘风看着这堪比现代小区的卫生管理,突然觉得手里的枪都不香了:这哪是战国城池,分明是穿越到了古代版“文明示范小区”啊!
往前走没几步,画风突然变成了——
一排排石头砌成的商铺连成片,门头挂着木牌:“铁器铺”“绸缎庄”“粮行”“药庐”……招牌下的幌子迎风招展,比现代步行街还热闹。一个穿麻布褂子的掌柜正站在门口吆喝,手里拿着算盘“噼里啪啦”响,算账速度快得跟风车转似的。
“这些是‘常铺’,”芊羽指着街角的青铜钟,“敲钟就是开市,再敲就收摊,比日头还准。”她突然指向城外的方向,“真正厉害的在城边——那片‘龙门场’,才是商人的天堂!”
原来城外专门划了十里地当交易场,几百辆马车像排队的蚂蚁,车上堆着粮食、布匹、陶器,十几个穿皮甲的士兵正拿着木牌登记,看管货物。
“商人把货卸在龙门场,”芊羽掰着手指头数,“能进城住‘客商栈’,能去‘夜市’喝酒,第二天一早赶‘早市’补货——从头到尾不用自己搬箱子,连牲口都有专门的‘马厩坊’管饭!”
乘风看着一个外来的商人正用铜钱结账,旁边居然有穿统一服饰的“中介”帮忙换算各地货币,突然悟了:这哪是交易场,分明是战国版“国际物流中心”和“跨境电商产业园”啊!
穿过商业区,画风又切换成温馨的“居民区”了
一排排木质小屋像搭积木似的整齐,屋顶铺着青瓦,屋檐下挂着晒干的草药和玉米,每户门口都有个小菜园,种着黄瓜和豆角。几个小孩举着风车从屋里跑出来,笑声脆得像风铃。
“这些是‘安居坊’”芊羽指着屋角的排水沟,那些沟渠铺着陶管,连在一起通到城外的护城河,“爷爷说住得舒服,人才愿意留下来。你看那片——”
她指向不远处的烟囱群,十几户人家的烟囱里冒出笔首的青烟,飘着饭菜香。一个妇人端着木盆出来倒水,首接倒进门口的渗水井,井边还刻着“饮水井”和“浣衣井”的牌子,分得清清楚楚。
乘风站在十字路口,看着往来穿梭的行人:挑着货担的小贩、摇着扇子的商人、追打嬉闹的孩子、坐在石墩上纳鞋底的妇人……突然觉得时空彻底错乱了——
这哪是公元前的城?分明是座藏在战国的“现代商贸枢纽”!有规划整齐的街道,有规范的卫生系统,有成熟的商贸链条,甚至连“客户体验”都考虑到了。
芊羽指着远处飘着“龙泉城”旗帜的高楼道:“真正的龙泉之力,不是守住一座城,是让南来北往的人都愿意来,来了就不想走。”
风带着饭菜香和铜钱碰撞的脆响吹过来,乘风突然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