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恭帝 大宋幸存者出家为僧(第2页)
忽必烈显露了他仁慈的一面,同意了赵?的请求,赐给他一大笔钱,并将他安置在萨迦寺修行。
萨迦寺是藏传佛教中萨迦派的主寺,元朝统治者信仰藏传佛教,与萨迦派的关系尤其密切,历代皇帝都任命萨迦僧人为帝师,代表朝廷管理西藏地方的政教事务。忽必烈将赵?送到萨迦寺,既便于继续对赵?进行监视和控制,防止南宋遗民以救主复国之名倡行起义,又能够向南人昭示,看你们的皇帝已经皈依藏传佛教了,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稳定大局。
诗人汪元量当年作为赵?的老师,一起北上大都,又一起被遣往上都。如今,赵?被送往西藏出家,汪元量也请求南下出家为道士,忽必烈同意了。于是在赵?出家的同一年,1288年,汪元量获准回到了杭州。关于赵?母子的出家,汪元量写了两首诗:
瀛国公入西域为僧,号木波讲师
木老西天去,袈裟说梵文。
生前从此别,去后不相闻。
忍听北方雁,愁看西域云。
永怀心未已,梁月白纷纷。
全太后为尼
南国旧王母,西方新世尊。
头颅归妙相,富贵悟空门。
传法优婆域,诵经孤独园。
夜阑清磐罢,趺坐雪花繁。
人世无常,曾经贵为天子与太后,现在却剩下寂寞的命运。读来确实令人心生悲凉和同情。
18岁的赵?,知道汪元量要南归杭州,也给他写了一首诗送别:
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
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在一些史料的记载中,正是这首诗,最终导致了赵?被杀。这是真的吗?
3
根据记载,在萨迦寺出家后,赵?并未消极度日,而是积极学习藏语,苦修佛法,并显示了他的聪明与悟性。他后来翻译了佛教的逻辑学著作《因明正理论》等经典,还担任过萨迦寺总持,成为藏传佛教史上有名的大师。
作为藏传佛教的大师,赵?平安地度过了30余年,直到1323年,在他53岁的时候厄运降临。
这一年是元英宗至治三年。根据元代名僧念常《佛祖历代通载》所记:
至治三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
是的,法号“合尊”的瀛国公赵?被元英宗赐死了。
在降元47年、出家35年,历经元朝4个皇帝之后,到了元英宗这里,赵?为什么还是难逃一死呢?历史没有留下确切的记载,只是呈现了多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赵?因诗文贾祸。就是前面提到的赵?送别汪元量的那首诗,被人告到元英宗那里,认为赵?“意在讽动江南人心”,元英宗遂下旨将他赐死。但这种说法基本可以认定不成立。如前面所说,那首诗出自入西藏前的青年赵?,到他死时,已经过去了35年,再来追究这么久远的旧账,根本没有说服力。而且,元朝不像后来的明、清两朝,统治虽然残酷,但却不时兴文字狱。终元一朝,并无诗文贾祸的事件发生。
另一种说法是,元英宗根据谍者的奏报,怀疑赵?卷入了吐蕃一带的叛乱,于是果断下令将他处死。这种说法,虽然符合元英宗杀他的动机,却不符合一个修行数十年的大师的行事风格,因此也只能存疑。
还有一种说法是,赵?在萨迦寺有一定地位后,由于他的出身和性格,因而遭到妒忌和排挤,他只得从西藏来到河西的甘州(今甘肃张掖)。但妒忌者仍未放过他,意欲置其于死地,于是不断向元英宗诬告赵?。估计用了谋乱一类的罪名进行诬陷,导致元英宗最终下令将其处死。
这种推测虽然没有直接的史料支撑,但从藏文史书《红史》的记载来看,赵?被害确实是冤枉的。王尧在《南宋少帝赵显遗事考辨》一文中,翻译了《红史》中赵?之死的相关史料:
至(元英宗)格坚皇帝之时,杀之,出白血焉。
其中,“出白血”是佛教历史上常见的说法,被害者流出来的血是白色的,用来表示冤狱。可见,藏族史学家对赵?之死寄予同情,认为他是冤死的。
无论是何种死因,宋恭帝赵?的传奇一生到这里已经落幕了。
然而,出乎当事人的想象,一段更加神奇的历史,在他死后才徐徐展开。
4
赵?被赐死10年后,1333年,14岁的元顺帝妥懽帖睦尔成为大元王朝的统治者。他也是元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