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似道 被骂了700多年细思恐极(第3页)
此前在鄂州之战吃过亏的忽必烈,正不知该对南宋从何处“下口”。刘整一来,就向忽必烈进言:“宋主弱臣悖,立国一隅,今天启混一之机。臣愿效犬马劳,先攻襄阳,撤其扞蔽。”他认为,蒙古要灭宋,先打襄阳,然后顺江而下,取鄂州,陷江淮,攻下临安。
宋蒙再度展开大战。
蒙古大军为襄阳之战投入了过半的国库收入(“以国家每岁经费计之,襄樊殆居其半”),筑起堑垒围困襄阳,用回回炮攻城,孱弱无力的南宋军队屡战屡败。
一些史书杜撰了贾似道蒙蔽皇帝,“朝中实无援襄事也”的谎言。实际上,襄阳之战历时六年,其间南宋朝廷所花费军资超过两千万,还多次派兵支援襄阳战事,下诏表彰前线将士,贾似道本人也多次请求到前线指挥。
1273年,襄阳兵尽粮绝,守城的吕文焕率军投降元朝。襄阳失利后不久,贾似道曾经拼死保卫的鄂州也随之陷落,长江沿岸主要防卫据点十二府州相继投降。
国难当头之际,贾似道都督诸路军马,受命奔赴前线。
贾似道自知此行凶多吉少,在出兵前特意嘱咐大臣,在江面上准备好出海船只,一旦发生变故,可请赵宋皇室逃到海上,再图复兴:“或江上之师设有蹉跌,即邀车驾航海至庆元,吾当帅师至海上迎驾,庶异时可以入关,以图兴复。”
在路上,贾似道再次写信回朝,说:“但得赵家一点血,即有兴复之望。”
此战,贾似道输光了一生的名声。
1275年,丁家洲之战,上下离心的南宋军队还未与蒙军交战就全部瓦解,兵败如山倒。南宋十三万大军大败而归,贾似道败走鲁港,在部下的掩护下逃走。
从此,南宋再难组织起抵抗蒙古的军队。
5
反对贾似道擅权的文天祥感慨:“己未鄂州之战何勇也,鲁港之遁何哀也。”当年鄂州的英雄,成了人人喊打的罪人。
贾似道不怕死,他在鄂州与忽必烈交战时说过:“死矣,惜不光明俊伟耳!”他怕的是死得不光彩,历史偏偏就和他开了个玩笑。
丁家洲之战后,士大夫纷纷要求,杀贾似道以谢天下。赵宋皇室不忍杀三朝老臣,只是下诏将其罢官,贬到循州(在今广东)。会稽县尉郑虎臣与贾似道有仇,主动要求押解贾似道到贬所。一路上,他对贾似道百般羞辱,讽刺其为何不自杀。
到了漳州木绵庵,郑虎臣忍无可忍,决定自己动手,将贾似道活活勒死,还说:“吾为天下杀似道,虽死何憾?”
贾似道死了,南宋最后的主战派,无论是曾经反对他,还是支持他的人,仍然在绝境中奋战。
樊城城破时,守将范天顺宁死不屈,自缢而死。其部将牛富率百余人巷战,杀元兵甚多,最终饮血水解渴,头触火柱而死。
池州陷落,知州赵卯发夫妇自尽,留下遗书:“君不可叛,城不可降,夫妻同死,节义成双。”
崖山海战,宰相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赵昺跳海自尽,海上浮尸无数。
钓鱼城被迫投降后,三十余名守将弃城后集体自刎殉国。
当然还有我们最熟悉的文天祥。
然而,大部分士大夫在宋亡后就只管享受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最多如当年反对贾似道执政时打打嘴炮,喊喊口号而已。
贾似道和文天祥,就像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一个王朝灭亡,有人扮演奸臣,有人扮演忠臣;有人背负骂名,有人接受赞美;有人臭名昭著,有人流芳百世。最后,只有那些降元的士大夫活了下来,他们执笔记录这段历史时,可以赞叹文天祥做了许多人不敢为的大义之举,也可以将亡国责任全部推到掌权的贾似道一人身上。
元军攻陷临安的第二年,忽必烈召集投降元朝的南宋将领,问道:“尔等为何投降得这么快啊?”降将们都把锅甩给了贾似道,说:“还不是因为贾似道擅权,重文轻武,臣等心中不平。”
忽必烈不以为然地说,就算如此,也是贾似道一人之过,你们的主子没有亏待你们,你们这样说话,难怪会被贾似道看不起。
人家贾似道好歹至死都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主战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