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章 靖康耻(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赵构早想着重用宗泽,李纲也欲留他共同主持大局,但是以黄潜善、汪伯彦为首的主和派大臣屡屡从中作梗。最后,高宗只是授宗泽以龙图阁学士、知襄阳府,让他去建设大后方。

李纲立马察觉此事不对劲,便一再奏请擢宗泽为开封府尹、东京留守,大力支持其对京城的防御。

这些“糟老头子”犟得很,赵构自知拗不过,只好同意。

孤独的宗泽,在主和派轻蔑的眼光中,来到那座已经没有皇帝的都城。

开封不久前惨遭金兵劫掠,盗贼蜂起,人心惶惶,城中残破不堪,“冻馁死者十五六”,早已看不出一丝《清明上河图》中那盛世繁荣的气象。

同样孤立的李纲,在朝中不断受到黄、汪等党羽的攻击。有人说李纲“名浮于实,而有震主之威,不可以相”。还有人老调重弹,用之前北宋大臣的言论抨击他“为金人所恶,不宜为相”。

5

李纲与宗泽有共同主张,他们一人在朝,一人在汴,艰难支撑起抗金的大旗。

他们都善于利用河北、河东等地民兵。当时,各地义兵兴起,打着勤王的旗号,却各怀心思,难以统一调度。但朝廷眼中的这些“匪”“寇”兵力雄厚,是李纲与宗泽一心争取的对象。

淮南的杜用、山东的李昱、襄阳的李孝忠,都被李纲调兵遣将一一讨平,降者多达十余万,归于诸将帐下,听候调遣,构成一道横跨数州的防线,只待渡河讨伐金兵。京西、淮南、两河一带的“草头王”们也在宗泽爱国精神的感召下,纷纷加入匡扶宋室的队伍。

濮州义军的首领王善,自称手下有数十万之众,兵车万乘,本来不给宗泽好脸色看,还想出兵占领汴京。

宗泽听闻此事,亲自前去劝降,单骑入营与王善相见,请他加入抗金大军,说:“朝廷正当危难之时,如果有一两位如你这样的人,岂还会有敌患?今日就是立功的好时机,机不可失啊。”王善一看,宗泽年近七旬,还一心为国为民,极富诚意,对他佩服不已,二话不说,解甲归降。

寿春人丁进,江湖人称“丁一箭”,聚众数万人,听闻宗泽的威名,带兵前往京城近郊求见。宗泽的部下都担心有诈,宗泽却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何况是人呢?”

丁进到后,宗泽亲自接见,像对待老部下一样与他亲切交谈。丁进十分感动,当即请宗泽前去视察他的部队。宗泽毫不怀疑,第二天就去慰问了丁进的军队。从此,丁进所部归入宗泽麾下,成为保卫汴京的一支生力军。如果发现队伍中有人怀有二心,丁进会果断地将其斩杀。

除此之外,还有外号“没角牛”的杨进,和李贵、王大郎、王再兴等各自拥兵割据一方,宗泽晓以大义,将他们一一招降。

李、宗二人对主战派的同志,也都是知人善任。

李纲举荐了张所、傅亮等主战派,此二人分别被任命为河北路招抚使与河东路招抚使。

张所在北宋当过御史,宋朝向金朝割地求和时,他主张招募河北民兵救援京城,后来黄潜善被高宗重用后,他又上疏直言黄潜善奸邪误国,因此被贬到江州。这些主战派一个个都脾气火暴。

得到李纲提拔后,张所来到河北招揽豪杰,整顿军备。一个因越职言事而被逐出军营的青年,在此时来到河北投奔张所,后来归于宗泽帐下。

他,就是岳飞。

岳飞只是一个低级军官,敢于说真话,此前上书论事,惹祸上身。他竟然谴责“黄潜善、汪伯彦辈不能承圣意恢复,奉车驾日益南,恐不足系中原之望”,还义正词严地请高宗“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

这样一个刺儿头,深得宗泽器重。

有一次,岳飞触犯了军法,本来要严加处置,但宗泽一见到他,交谈之后,发现他是一名不可多得的将才。正值金人入侵汜水,宗泽给了岳飞将功补过的机会,让他带五百名骑兵作为先锋部队出战。

岳飞初出茅庐,就尽显军事奇才,在这次遭遇战中痛击金军。岳飞凯旋后,宗泽赦免了他的罪,并升他为统制,年轻的岳飞由此成名。

然而,李纲与宗泽,这两位最有威望的抗金大佬之间,却出现了一些裂痕。

宗泽抗金的思想,是主动进攻。南宋一建立,他就向宋高宗“乞兵十万往收复河北”。他招揽各地民兵,也是“用之以转战,而不用之以固守”。

李纲的计划却是以守为主,在坚守中原的同时,也要保护宋高宗安全,他建议高宗巡幸襄阳等地,而不要急着北上。所谓“待其来寇,则严守御以备之”。(李纲《奏议·议国是》)

宗泽与李纲在抗金计划上的分歧,似乎动摇了他们共同的主战立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却寡廉鲜耻。李纲与宗泽的政敌——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合作默契,在反对主战派的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

6

黄潜善、汪伯彦的首要目标,就是扳倒李纲,进而把持朝政。

因为选择“巡幸”之地一事,宋高宗与李纲的君臣关系闹崩了。

赵构在战乱中即位,即便宗泽已经过去把他老家开封府“打扫”了一遍,他也迟迟不敢回家。李纲的战略是以守为攻,官家不敢回老家就不回了,那就去河南、荆襄之地巡幸,以表示不放弃中原之志。

李纲的主张已经算是妥协,宋高宗却还不愿接受,没有最(上尸下从),只有更(上尸下从),想要继续南逃避难,更不可能北伐,迎回二帝。于是黄潜善、汪伯彦都出来拍马屁,提出巡幸东南以避敌的意见。

从此,宋高宗更加依赖黄、汪二人,有意疏远李纲。年轻气盛的他对执拗的李纲越发不满,说:“李纲这个家伙,竟然把朕当小孩子看待!”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