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章 靖康耻(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五章 靖康耻

北宋末年两根硬骨头

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兵**,攻占相州(今河南安阳),距离开封不过咫尺之遥。

宋徽宗内禅后,从小不爱嬉戏游玩、才能平平的老实人宋钦宗,从他老爸手中接过了皇位这个烫手山芋,终日惶恐,无法安心过新年。

宰相李纲给了他安全感。

1

城外战况紧急,李纲招募敢死之士2000人,身先士卒,与金人鏖战于京城西北。之后,刺血上书劝说宋徽宗退位的李纲,又担负起保卫京城的重任,还把打算弃城而逃的宋钦宗拉了回来。

宋钦宗听说金兵渡河,本来撒腿就要跑,禁军将士都备好鞍马,甚至把太庙供奉的皇帝牌位也请了出来,一行人在清晨时偷偷摸摸地整装待发。

李纲进宫见此情景,对将士们厉声说道:“尔等愿以死守宗庙乎?”

将士们不愿当逃兵,高喊:“我等愿意死守!不在此,将去何处?”

这仗不好打,却还有得打。

李纲入殿,对宋钦宗说:“陛下昨天跟臣说要留下,今天又要跑路,这是为何?六军将士的父母妻儿都在京城,不愿离去,万一中途失散,谁来保卫您?况且敌人的骑兵已经逼近,若他们知道陛下车驾出城未远,快马加鞭前去追赶,该如何抵挡?”

宋钦宗听到出城更危险,小心脏有点受不了,只好留在城中。但朝中主和派依旧畏金如虎,处处对李纲形成掣肘,还派人出使金营,以纳币、割地、送人质为条件,请金人退兵。

李纲身陷主和派围攻时,另一个主战派大臣宗泽也来到了开封。

不久后,在主和派的举荐下,宗泽被任命为“和议使”。临行前他对小伙伴们说:“我这一去,就不能活着回来了。”

众人感到诧异,问他这是为何。

宗泽正气凛然地回答道:“敌人若知悔改,带兵撤离自然是好事。否则,我怎么可能向金人卑躬屈膝,有辱使命呢!”

有人将此事报告给宋钦宗,主和派才知,这个使者根本就没想替朝廷议和,而是铁了心要和金人搏命,这不得谈崩了。趁着车马还没出发,宋钦宗赶紧把宗泽撤下来,改派他出知磁州(今河北磁县)。

李纲与宗泽,这两位铁骨铮铮的主战派,在国家危难之际同时赶赴前线。

他们的命运从此与大宋一落千丈的国运交织在一起,余生陷入有心报国、无力回天的无尽愁苦之中。

2

金人兵临开封城下,李纲将城中兵力重新布防,等待各路勤王军队陆续到来。城外,各路宋军集结,号称二十万。城中军民士气大振,同仇敌忾,还有李纲主持大局。可北宋还是没有逃过灭亡的命运,甚至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耻辱。

南宋的朱熹评价靖康年间朝政时,用了这四个字——“无一是处”。

很多人常认为,宋钦宗就是个背黑锅的,如果没有他爹宋徽宗把国家折腾得乌烟瘴气,北宋朝廷也不会迅速崩溃。实际上,宋钦宗这个亡国之君,对北宋覆灭也有不少责任,是他自己把取胜的筹码全给赔进去了。

曾经有一个李纲在宋钦宗面前,他没有好好珍惜。

在指挥开封保卫战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李纲两度被贬,他提出的计策,宋钦宗不愿采纳,失利后却还要追究他的责任。

起初,李纲认为金人贪得无厌,战斗力极强,宋军应该坚壁固守,等到金人食尽力疲时,再出兵收复失地。“纵其北归,半渡而击之”,这就是必胜之道。但是,宋钦宗却一心想用二十万大军速战速决,执意命各路军队出战,偷袭金营。结果,宋军劫寨失败,主和派把出师败绩的罪名推到李纲等主战派身上,李纲因此被罢免官职。

李纲指挥作战时,金人不敢贸然出击,听说李纲被罢官,他们当天就派出一支骑兵到城下耀武扬威,气焰嚣张。

城中宋朝臣民的表现比金人还要激烈,太学生陈东叫来上百名同学伏阙上书,掀起一场大规模抗议运动。闻风而来的军民多达十余万人,集结于宫门外为李纲伸冤,直言李纲是唯一能承担天下重任的人,主和派大臣尽是“庸缪不才,忌疾贤能”之辈。

愤怒的群众毁坏了宫门外的栏杆,甚至朝主和派大臣投掷瓦砾,之后还打死了几个宦官。当有人指责他们要挟天子时,太学生们高声答道:“以忠义胁天子,不逾于奸佞胁之乎?”

之后,宋钦宗急命李纲官复原职,并一起登上高楼与百姓见面,才渐渐平息众怒。

在这场北宋灭亡前夕的爱国请愿运动中,抗议者的思想高度可谓超前,他们不顾所谓的君臣大义,宁死也要支持忠心报国的李纲复职。这是一种真正的爱国精神。

但身处旋涡中心的李纲,也因此引起宋朝皇帝忌惮。

在李纲复职次日,宋钦宗颁布命令,说:“士庶有以伏阙上书为名者,意在做乱,今后如更有似此之人,即与收捉,并从军法斩讫奏闻。”这是说,今后再有群众抗议,直接处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