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 大宋最牛老爸(第3页)
苏洵红了,他的两个儿子马上也红了。
在1057年春天的科举中,苏轼和苏辙双双中第,脱颖而出。
主考官正是欧阳修。
苏轼兄弟的上榜,源于欧阳修对科举文风的改革,此前被推崇的虚浮华丽文风不吃香了,质朴平易、言之有物的文风开始占据有利地位。而苏洵早年教导儿子们作文,已经预见到了这一点。
放榜之后,关于苏轼兄弟上榜的争议很大。
跟同时上榜的曾巩不同,苏轼兄弟此前并无名气,很多读书人表示不服,开始抗议。欧阳修之子欧阳发后来回忆说:“二苏出于西川,人无知者,一旦拔在高第,榜出,士人纷然惊怒怨谤,其后稍稍信服。”
士人怎样变得服气的呢?
苏轼兄弟的文章确实好,这是大前提,但还不够,关键还得有人帮扶。所以还是欧阳修出马了。
放榜后,欧阳修对苏轼兄弟一顿猛夸,说后浪凶猛,老夫当避此人(苏轼),放出一头地。后来,苏轼也确实成为欧阳修的继承者,取代曾巩,一跃而为北宋文坛盟主。
除了欧阳修,韩琦、司马光等人也是苏洵父子的贵人。
1061年,苏轼和苏辙同时获得推荐,参加由宋仁宗亲自主持的制科考试。临近考试时间,苏辙突然生病了。宰相韩琦听闻消息,专门向宋仁宗申请考试延期举行。他的理由是,今年的制科考试,苏轼和苏辙两人最有声望,现在听说苏辙病了,如果兄弟俩有一人不能参加考试,将难孚众望。宋仁宗同意了。朝廷于是宣布当年的制科考试延期20天举行。
韩琦看到参加制科考试的人不少,还曾公开放话说,二苏在此,你们竟然还敢跟他们同场考试?据说,此话一出,弃考者“十盖八九矣”。
这次考试,一共只录取三人。
考官司马光对二苏的策文十分欣赏,将苏轼、苏辙列为最高等——三等予以录取。而苏辙的策文写得很犀利,直言宋仁宗为政苟且,为人好色,好面子,赏赐无度,导致海内穷困。这引起了考官们的争议。另一名考官胡宿认为苏辙言辞不逊,不应录取。司马光据理力争,说苏辙“于同科三人中,独有爱君忧国之心,不可不收”。
最终,虽然在策文中挨骂,宋仁宗还是亲自拍板说:“求直言而以直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宋仁宗果然爱惜羽毛,于是降一等,以第四等录用了苏辙,对他进行升官。
退朝回宫,宋仁宗掩不住内心的喜悦,颇为得意地对曹皇后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6
两个儿子已经出人头地,而苏洵自己也成为北宋最为传奇的布衣文人,历史再也抹不去他们的名字。
但苏洵却有了新的烦恼。
当自己名满天下,可与名公巨卿平起平坐之后,他早已消失的斗志又被点燃了。虽然多年无意仕途,但他骨子里是想做帝王师,给时代把脉开方子的。欧阳修等人也希望朝廷能将苏洵引进体制内,授予相应的官职。这给了苏洵很大的期待。
然而,左等右等,就是等不来朝廷的委任状。
苏洵急了,直接给宰相韩琦写信抱怨说:“今洵幸为诸公所知似不甚浅,而相公尤为有意。至于一官,则反复迟疑不决者累岁。嗟夫!岂天下之官以洵故冗邪?”
北宋“冗官”问题,人所皆知,所以苏洵用来调侃有司,说你们给我一个官职怎么了,天下之官难道因为多我苏洵一个人就变冗了吗?
一直等了两年多,朝廷才下诏,让苏洵去参加考试。考试通过了,就能直接授官。
苏洵很有个性。他认为朝廷要他参加考试是不相信他平时作的文章,便称病拒绝赴试。与此同时,他洋洋洒洒写了一篇近7000字的《上皇帝书》,就天下之事提出了他的十项改革主张。同一年,王安石也递交了给皇帝的万言书,提出“变更天下之弊法”。但宋仁宗对他们的改革方案均无回应。
不过,由此可以看出,苏洵本质上跟王安石一样,是有雄心的改革家。只是,苏洵没有王安石那么幸运,他等不到锐意改革的宋神宗上位。否则,历史记住的,就不仅是文学家苏洵的大名,而是改革家苏洵的传奇。
事实上,苏洵虽然常年偏居西南一隅,但他精通历史,早就注意到宋仁宗盛世背后的危机。在他最著名的政论文章《六国论》中,他提笔就写道:“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根本原因。
结尾又写道:“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但还有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可能性。如果一个一统天下的大国,却自取下策,重蹈六国割地贿赂以致灭亡的覆辙,这就连六国都不如了。
整个北宋,读过这篇《六国论》的人,都能一眼看出苏洵是在借古伤今,讽刺当时朝廷以岁币向契丹换和平的政策。但像苏洵这样的民间鹰派,在宋仁宗后期是不可能获得重用的。
最后,朝廷还是给了苏洵一个县主簿的低级职位,留京参与编纂礼书。
1066年,在带领两个儿子到京城发展的10年后,苏洵病逝了,年仅58岁。
苏洵之死,震惊朝野,为他作挽词的士大夫达100多人,“自天子、辅臣至闾巷之士,皆闻而哀之”。
苏洵死时,苏轼30岁,苏辙28岁。此后,兄弟俩宦海沉浮,却被父亲早年预测他们前途的《名二子说》一一说中:苏辙为人较稳,一度官至参知政事之位;而苏轼锋芒毕露,虽然仕途坎坷,但文名最盛,光耀千年。
一千年来,“三苏”上升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传奇,有人喜欢苏洵的豪健,有人喜欢苏轼的奇纵,有人喜欢苏辙的深沉。他们一起进入中国文学最具分量的榜单——“唐宋八大家”之列,一举占据三席。
纵观整部中国史,这样著名的父子三人组合,恐怕只有两对:公元1000年以前出过一对,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世称“三曹”;公元1000年以后,又出一对,就是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世称“三苏”。
绝代传奇,到此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