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宋仁宗 虽不自由但值了(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耿直的范仲淹不能理解宋仁宗内心深处的忧虑,只是从自己的见解阐述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自古以来,正邪两面都是各自树党,臣我在西北前线时,看到勇敢善战的人喜欢聚在一起,怯懦怕战的人又结成一派,其实在朝廷中,也是一个道理。如果朋党是为了向善,那么于国家又有何害呢?”

对于范仲淹的解释,宋仁宗暂且放下了狐疑。但此事过后,夏竦又使人伪造文书,称改革派计划废掉宋仁宗,另立新君。这种骇人听闻的谣言传开后,尽管宋仁宗并未下令调查此事,但范仲淹等变法派清楚,此事绝不简单了。

于是,范仲淹主动上疏宋仁宗,声称西北边塞再次告急,他请求外出巡边以避开猜疑。在范仲淹看来,此举无疑是以退为进,试探宋仁宗的真实想法——宋仁宗如果真的想把变法进行下去,那么势必会挽留范仲淹;如果不挽留,那就说明宋仁宗心中,确实是有了想法。

结果是,宋仁宗“爽快”地批准了范仲淹的请求,任命范仲淹为陕西、河东宣抚使,只是仍然保留着参知政事的头衔。不久,同样作为改革派中坚力量的富弼,也被外放为河北宣抚使,只是仍然保留枢密副使(类似国防部副部长)的官职。

优柔寡断的宋仁宗最终一手停止了自己所发起的“庆历新政”。这次改革,从庆历三年(1043)八月开始,到庆历五年(1045)正月以范仲淹被外放陕西为标志,历时仅仅16个月。

但这次北宋改革的先声,却极大激励了时任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知县的王安石。当时,远在浙江任职的王安石也在鄞县进行了小规模的改革试点。二十多年后,这位在宋仁宗朝成长起来的小知县,也将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

4

“庆历新政”改革的失败,除了导致文官范仲淹被外放,武将狄青也成为改革失败的牺牲品。

宋仁宗时期,北宋在面对西夏的作战中经常败北,意外的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普通军士出身的狄青却逐渐杀出重围。由于作战勇敢,西夏军队每次见到狄青都相当畏惧。鉴于狄青的英勇,当时还在西北守边的范仲淹,甚至还教导狄青读《左氏春秋》。范仲淹曾经语重心长地对狄青说:“将帅不知古今历史,就只是匹夫之勇。”

在范仲淹等人的提携下,狄青更加刻苦研读,后来又带兵平定了两广地区的侬智高之乱,出于对狄青的赏识,宋仁宗将狄青逐步升迁至枢密使(类似国防部部长),并在京城赏赐给他一套住宅。

北宋立国后,对于从唐代中期以来的武人干政局面心存忌惮,因此从建国开始,北宋就树立了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看到狄青从一个普通军士,竟然因为军功被一路提拔至枢密使的高职,宋仁宗朝内的文人自然坐不住了。

于是,狄青的家人在住宅内焚烧祭祀的纸钱,就有人向宋仁宗汇报说,狄青家里“貌似有帝王之气”,更有甚者,一些无聊人说,狄青家里的狗都长出了两只角,这怕是有作乱称帝之兆。到了后来,甚至连欧阳修都出面说,狄青以武将身份掌管军国要职,恐怕不是国家之利。

大家都知道,宋太祖赵匡胤可就是武将出身的。为了本集团利益,经常组团攻击武将群体的文官集团明白,狄青的存在虽然是个异类,但作为北宋崇文抑武政策的最大获利者,文官集团根本无法容忍任何一位武将来打破北宋崇文抑武的潜规则。

从这个层面来说,狄青必须贬,而后来的岳飞也必须死。

在人言汹涌的可怕浪潮下,宋仁宗终于抵挡不住人言可畏,他被迫将狄青免去枢密使职务,外放担任陈州知州。在子虚乌有的罪名攻击下,1057年,狄青在忧愤中去世。

至此,从短命的庆历新政,到被迫贬黜狄青,性格本来就柔弱反复的宋仁宗,终于耗尽了作为政治家的雄心。

眼看大宋帝国在太平盛世中貌似蒸蒸日上却暗藏隐患,嘉祐三年(1058),年仅38岁、被调任度支判官的王安石向宋仁宗献上了长达万字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王安石在奏折中系统性地提出了变法主张,以作为他后来领导变法的先声。

但仁宗皇帝却无动于衷。

王安石上万言书这一年,宋仁宗已经49岁了。从庆历新政夭折,到此前一年(1057)狄青病逝,仁宗皇帝心中充满了无限感慨,从13岁即位登基,到24岁亲政,他四分之三的生命,都在这帝王的宝座之上度过。

而在文官集团的集体制衡下,作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赵宋天子,他虽然身为九五之尊,但所能做的事情和所信赖的人,要么夭折,要么病逝,要么没有魄力去执行,要么没有决心去进行到底。

所以,他虽然是皇帝,但所能做的事,随着时间的推移,确实越来越少。

皇祐六年(1054),当时,宋仁宗宠爱的张贵妃去世,宋仁宗深受打击,加上晚年一直求子却无子,使得宋仁宗愈加落寞。

宋仁宗一生中,先后有过3个儿子和13个女儿。但3个儿子全部夭折,13个女儿也仅有5人长到成年,这使他内心非常哀伤,因此每次一到父亲宋真宗的忌日,大臣们总会听见宋仁宗“恸哭,其声甚哀”。从内心深处,他或许是哀伤于在父亲面前,一直没有一个儿子作为继承人,来承继父亲和自己的血脉。

到了嘉祐五年(1060),新任谏官王陶就看到宋仁宗“寡于语言,群臣奏事,颔之而已”。除了点点头或摇摇头,他经常连话都懒得说了。

其实,早在至和三年(1056)正月,当时年仅47岁的宋仁宗有一次接受百官参拜时,就突然精神失常、手舞足蹈、语无伦次。后来,他病情越来越重,天天大声呼叫说:“皇后等人要害我!皇后等人要害我!”宋仁宗这种疯癫状况在持续一个多月后,才逐渐康复。

嘉祐七年(1062)八月,一直无子的宋仁宗最终拗不过臣子的请求,从皇族中选拔了赵曙作为皇子。赵曙,就是日后的宋英宗。赵曙被立为皇子后7个月,嘉祐八年(1063)三月,宋仁宗最终在开封皇宫中去世,享年54岁。

宋仁宗去世的消息传出后,首都开封城的商户自发罢市停止营业,街头巷尾到处可见为了仁宗皇帝痛哭的人,即使是乞丐和小孩子,也自发在皇宫前焚烧纸钱哭泣落泪。

老皇帝去世的消息传到洛阳后,商户也自发停止营业进行哀悼。悼念宋仁宗的人们到处焚烧纸钱,以致烟雾笼罩了整个洛阳城,使得“天日无光”。

宋仁宗去世的消息传到辽国后,宋辽交界的燕云十六州的人们“远近皆哭”,辽道宗耶律洪基则紧紧抓着宋朝使者的手,哀痛流泪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

一位看似中庸平常的皇帝,却在他死后,赢得了百姓和他的对手最崇高和最真挚的评价。

他确实不似秦皇汉武,也不似唐太宗和后来的明成祖一般,拥有非凡的武功和绝世的功绩。但就是这样一位貌似平平无奇的帝王,却在死后声名越发显著,以致后来有一种说法是,宋仁宗统治的42年(1022—1063),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好的年代。

对此,北宋有人在宋仁宗落葬的永昭陵题诗写道:

农桑不扰岁常登,边将无功吏不能。

四十二年如梦觉,东风吹泪过昭陵。

相比于秦皇汉武等进取型的帝王,他作为一位守成之君,治下的老百姓常年五谷丰登,边疆相对安定无事,42年恍如一梦。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几千年中国史,确实太缺这样的守成之君了。

尽管,他并不完美。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