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在大宋的五代君主们(第3页)
赵匡胤也靠保全柴宗训的性命,赢得了旧朝上下,以及历史上许多史学家的好评,为宋朝的宽柔仁政树立了口碑。清代史学家赵翼就说,后周柴氏在宋朝一直褒封赏赐不断,足见大宋“待亡国之后,可谓厚矣”。
真实的历史却是,柴宗训幼年未夭,成年即死,不能不令人怀疑赵匡胤下了毒手。
动机也很明显,随着柴宗训成年,他对宋朝的潜在威胁也越来越大。当年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很得民心,朝中很多旧臣,也越来越“念旧”。这或许正是促使赵匡胤出手掐断一切复辟苗头的主要原因。
随着柴宗训的死去,柴荣的四个儿子,在宋朝要么死得不明不白,要么不知所终。柴荣血脉,至此已绝了。宋朝赐封的柴氏后人,从血脉上来讲,根本并非柴荣的嫡系子孙。
赵匡胤,放心了。
但他未能料到的是,他习惯让别人死得不明不白,最终自己也死得不明不白。
4
史学界对继位的宋太宗赵光义的评价,基本一致,认定此人阴暗多疑,擅长下毒。由于赵光义被质疑得位不正,他对潜在的皇位继承人,开展了隐秘的斩草除根行动。
赵匡胤死后8年内,宋太宗赵光义步步为营。先是赵匡胤的二儿子燕王赵德昭在太平兴国四年(979)被逼自杀;太平兴国六年(981),赵匡胤的最后一个儿子、年仅23岁的秦王赵德芳也跟自己的父亲一样,在睡眠中暴毙——“寝疾薨”,死法跟赵匡胤一模一样。
到了984年,赵匡胤和赵光义唯一的弟弟、38岁的赵廷美,在被赵光义指使亲信大臣柴禹锡等人告发“阴谋造反”后,最终“忧悸成疾而卒”。
至此,赵光义铲除了所有能威胁到他皇权的钉子。
为了权力和帝位稳固,赵光义对至亲之人尚且如此心狠手辣,那么,他对投降北宋的降王们,肯定也客气不到哪里去。在他任内,他继承哥哥赵匡胤未竟的统一大业,先后逼迫福建割据政权和吴越国主动纳土投降,并亲征北汉,灭掉了五代十国以来最后一个割据王国。这三个政权的“末帝”陈洪进、钱俶、刘继元,都当了宋太宗时期的降王。
但在赵光义治下,最早毙命的是宋太祖时期已经投降、在开封居住了两年多的前南唐国主李煜。
史学家普遍认为,李煜是被赵光义毒死的。
李煜之死,与后蜀末帝孟昶的死,有颇多相似之处。根源都在于,这两人在亡国之后,在原来的国境之内仍有相当的号召力。这被当作对赵宋江山的潜在威胁,因此必须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根据南宋时人王铚《默记》一书记载,南唐旧臣徐铉在赵光义的授意下,去看望一直处于软禁状态的李煜。旧日君臣相见,两人默默相对而坐。李煜忽然大哭起来,长叹说,当年我错杀潘佑、李平,如今后悔死了。
徐铉离去后,李煜想到自己从一国之主沦为阶下囚,不得自由,心中痛切,遂填了一首《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赵光义后来问徐铉,徐铉不敢隐瞒,把李煜的话都转述给他。赵光义心中不悦,知道李煜仍未忘记亡国之痛,后来又听到了李煜的《虞美人》,大怒,顿起杀心。
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据说这一天是李煜的生日,赵光义赐酒,下牵机药。
李煜当天暴卒,年仅42岁。
李煜死后次年,979年,赵光义即将出兵攻打北汉刘继元,在长春殿宴请潘美等将领。前南汉国主刘(左钅右长)、前吴越王钱俶、前福建漳泉二州控制人陈洪进等降主都参加了酒宴。
刘(左钅右长)自971年投降入京后,处处模仿蜀汉后主刘禅自污,曲意逢迎宋太祖、宋太宗二帝,以求自保。在这次出兵前的酒宴上,刘(左钅右长)继续他的表演,说:“朝廷威灵远播,四方僭号窃位的君主,今日都在座。不久平定太原(北汉都城),刘继元又将到达。臣率先来朝,希望可以手持棍棒,成为各国投降君王的老大。”
这么不要脸的插科打诨,逗得赵光义哈哈大笑。
但在北汉被灭以后,刘(左钅右长)却没有机会成为降王们的老大。因为第二年,即980年,他无端就死掉了,年仅39岁。刘(左钅右长)因何而死?史书没有记载,但古今很多史学家均认为,刘(左钅右长)不是自然死亡,赵光义很有可能是幕后黑手。
随后的十年,降宋的末主们逐一死去,无一幸免。
其中,端拱元年(988)八月二十四日,前吴越国主钱俶六十大寿,赵光义特派使者赐宴。钱俶陪同使者饮酒至日暮,当夜突然死亡。
死法跟李煜十分相似。难怪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周亮工在《因树屋书影》中说:“南唐李后主以七月七日生,亦以七月七日死。吴越王俶以八月二十四日生,以八月二十四日死。两王生死相同如此……顾两王皆以生辰死者,盖御忌未消,各借生辰赐酒阴死之耳。”
三年后,淳化二年(991),被安置在房州的北汉末帝刘继元生病,赵光义派使者陪同御医前往探病。史载,刘继元被“诊视后,卒”。极有可能为赵光义趁机加害。
有人发现一个规律,降王暴毙之前,往往都有赵光义的使者出现。这恐怕不是单纯的巧合。
赵光义在位期间,不仅降王陆续去世,降王的子弟也相继丧命。最典型的是,“十国”中三大国——后蜀、南唐和吴越,原定的合法继承人,即孟昶长子孟玄喆、李煜长子李仲寓、钱俶长子钱惟濬,均在太宗朝死去。
虽然不能排除自然死亡的因素,但如此密集的死亡事件,只能说明背后有人在有计划地执行定点消灭任务。
北宋不像前代那样,对降主末帝们及其子弟进行简单粗暴的公开处死。然而,在政治礼遇与人道承诺的背后,始终有一项秘密的加害计划在推进,直到优待对象完全消失为止。比起公开处死,这种隐秘加害,更具统治欺骗性,也更具政治伪善性。
当一个个昔日的敌人及其后代,纷纷按计划离世以后,在宋太宗看来,赵氏江山才算真正安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