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在大宋的五代君主们(第2页)
据说,孟昶死前留了个遗表给赵匡胤,里面说:“臣之老母,臣之孤遗,仰荷圣恩,夫复何忧!”他是希望以这种委婉的言辞,来保全母亲李氏和遗孤。但是,孟昶死后,其母李氏的表现却很激烈。
据南宋史学家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李氏听闻孟昶已死,不哭,以酒酹地,说道:“汝不能死社稷,贪生以至今日,吾所以忍死者,以汝在尔。今汝既死,吾何生焉!”随后开始绝食,几天后就死了。
李氏的激烈举动,很有问题。如果孟昶是正常死亡,她不可能采取绝食求死的方式。在大宋国都绝食,很明显是对赵匡胤的无声抗议。
可以推测,李氏知道儿子孟昶被害的内幕,但又无从抗议和申诉,只能以绝食而死的方式表达愤怒。
元朝成书的《烬余录》中有一条记载,说孟昶死后,其妻花蕊夫人即被赵匡胤“留待掖庭者十载,有盛宠”。
民间也一直传言,赵匡胤为了夺得风流蕴藉的花蕊夫人,才毒死了孟昶。但这个只能算是历史的小花边。从北宋官方史书对孟昶的抹黑来看,赵匡胤之所以痛下毒手,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
在北宋的官方记载中,孟昶是一个荒**之君。当宋朝军队打上门来之时,他和花蕊夫人还优哉游哉,吟诗作对,并痛骂通报的人打扰了他的诗兴。
北宋官方认可的史书《三朝圣政录》中记载了另一件事:太祖(赵匡胤)平伪蜀,阅孟昶宫中物,有宝装溺器,遽命碎之,曰:“以此奉身,不亡何待!”这就是著名的“七宝溺器”的由来。连小便盆都用七种宝石镶嵌而成,孟昶这样的国主,不亡简直没天理。
北宋对孟昶的形象构建,都是基于这样一个基础:大宋伐蜀,是有道伐无道的正义战争。包括后来北宋攻打南唐、逼迫吴越纳土等一系列统一战略,均发动了类似的舆论宣传战,对李煜、钱俶等国主进行了形象抹黑,把他们一个个塑造成荒**、无能、反动的昏主形象。以此反过来树立北宋的正义性。
实际上,拨开历史的迷雾,仍能从一些对立的记载中发现,这些被消灭的末代国君,其实并没有北宋所宣传的那么昏庸无能,有些还是口碑相当好的。
北宋把孟昶宣传得荒**至极,然而,在蜀地,即便后蜀亡国以后,当地史书仍把他写成有为之君,说他节俭、仁慈。
后蜀打仗不行,但人民确实是爱戴孟昶的。这从一个细节可以看出来:据《蜀梼杌》记载,孟昶投降宋朝,离开成都时,“万民拥道,哭声动地”。《邵氏闻见录》的记载也可以佐证,该书中说:“(孟)昶治蜀有恩,国人哭送之。”假如孟昶真是北宋官方宣传的那样,是一个沉迷女色、使用“七宝溺器”的荒**之主,蜀地人民会为他的离开而集体哭送吗?
历史的真实,恰好相反。
入蜀宋军军纪败坏,暴行不断,不仅大肆杀害后蜀降兵,对当地人民也极其残忍。史载,有宋兵将领“割民妻乳而杀之”,连赵匡胤得知后,都不禁哀叹:“妇人何罪,而残忍至此。”
宋军激起了蜀地人民的强烈不满。许多人在北宋治下的命运,远远不如孟昶当国主的时候。以至于蜀地刚归降,反宋运动就连绵不绝。这些反宋武装,往往假托孟昶(或其后人)的名义相号召,打出“兴国”“兴蜀”的旗帜,重建蜀国的意图十分明显。
赵匡胤为此十分头疼,曾怅然说了一句:“蜀人思孟昶不忘。”
这或许正是赵匡胤决定对孟昶下毒手的根本原因。如果继续留着孟昶,无异于给蜀地的反宋力量提供了一面旗帜。只有除掉孟昶,才能让他们失去互相号召的精神领袖。
但直接除掉孟昶,对宋朝的统一大业将得不偿失。当时,南北方还有南唐、吴越、南汉、北汉等多个割据政权,杀掉孟昶这个降主,一是会失去大宋帝王风度,二是会激起其他国主的抵抗情绪,降与不降都得死,不如反抗到底。
经过多次权衡,赵匡胤决定对孟昶实施先公开优待、后秘密杀害的策略。
公开优待显然是做给其他未投降的国主看的,秘密杀害则将孟昶之死,置于历史疑案之中。你们都看到了,我大宋待降主不薄,但他突然就死了,也许是心脏病发作呢,反正不关我事。但从公开优待到秘密杀害,中间只过了7天时间,赵匡胤显然操之过急了,最终还是留下了无数破绽。
3
孟昶死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反思下手太急的问题。
赵匡胤在位的17年中,他先后灭掉了8个割据政权中的5个,被迫投降的有南平高继冲、湖南周保权、后蜀孟昶、南汉刘(左钅右长)、南唐李煜,加上最早被迫禅位的后周末帝柴宗训,一共6位。
但自从965年孟昶不明不白死掉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降王都安然无恙。就算是南汉末代国主刘(左钅右长)这样的人,赵匡胤也未对他起杀心。
宋开宝四年(971),宋军攻打南汉,刘(左钅右长)眼见打不过,就导演了诈降、烧府库等一系列操作,在五代十国中所有被灭的政权中,是最不老实的一个。
而且,刘(左钅右长)是所有降王里面,不用靠宋朝抹黑,本身就很荒**的一个君王。他在位时,全部使用阉人当官,据说宫中宦官达两万多人。他自己则**无比,后宫蓄养无数宠妃,包括来自波斯的女子。南汉人民恨透了他。
赵匡胤要是杀了刘(左钅右长),南汉人民肯定叫好。但就算是这样,赵匡胤也不杀他,说降王来了开封,一概优待,仅仅杀了刘(左钅右长)底下几个官员抵罪。
某次,赵匡胤专门给刘(左钅右长)赐酒,吓得他腿软,说了一堆歌颂大宋的好话,祈求陛下给他留条活路,以彰好生之德。赵匡胤无奈,只好端起给刘(左钅右长)的酒杯,自己喝了。刘(左钅右长)这才发现不是毒酒,又羞愧又高兴。
底下的人劝赵匡胤诛降王,说把他们安置在京城,“久则生变”。赵匡胤笑着说:“孤身远客,能为变乎?”说是这么说,但政治无情,若是政治需要,帝王的承诺亦会随风飘逝。必要之时,赵匡胤铁定会撕下优待降王的面纱,像对待孟昶一样,对其他降王下手。
孟昶死后8年,开宝六年(973),一连死了两个末代国主。
先是南平末帝高继冲死去,时年31岁。接着后周末帝柴宗训死去,时年21岁。对这两人之死,史书又是讳莫如深,简称死法不明。
柴宗训之死,尤其蹊跷。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如何处理后周末帝柴宗训及其家族,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由于赵匡胤是采取政变的形式夺权的,为了确保政变成功,收买朝中人心,他希望用一种有别于前代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他与诸将约法三章,第一条就是“少帝及太后,我皆北面视之,公卿大臣,皆我之比肩之人也,汝等毋得辄加凌暴”。据说,他还立有太祖誓碑,要求“保全柴氏子孙”。
7岁的柴宗训,随后被废为郑王。两年后,962年,被发往房州(今湖北房县)居住。房州毗邻神农架林区,位置偏远,向来是贬谪者的流放之地。即便如此,柴宗训的命运比五代更替中其他末帝,已经好很多了。五代其他4个末帝,除后晋石重贵被契丹俘虏,得以善终之外,另外3个都死得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