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王安石 孤独的改革家被妖魔化了(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宋军收复河西之地后,宋神宗大为振奋,到紫宸殿接受众臣朝贺,并当着百官的面解下自己所配玉带,赐给王安石。王安石走上了人生巅峰,也走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青年皇帝对这位“师臣”推崇备至,可在反对派看来,位高权重的王安石完全就是王莽、董卓一类的权奸,骂他“比莽、卓过矣,但急于功利,遂忘素守”。

3

反对派竭尽所能地搜集变法弊端,对王安石进行抨击,其中不少人曾是王安石的朋友、学生,甚至变法派内部也出现了分裂。

熙宁七年(1074),一个叫郑侠的小官,将一幅描绘民间疾苦的《流民图》呈给宋神宗,并上了一道奏折,反对王安石变法。

图中景象触目惊心:由于连续八个月的旱情,无数难民扶老携幼,在开封城外的道路上逃荒,个个面如菜色,甚至要卖儿鬻女才能换来一口粮食,缴纳新法规定的税款。面对天灾人祸,纵使是王安石也无能为力。

宋神宗看后满面愁容。变法五年来,国力日渐强盛,可在都城之外,竟有如此民不聊生的惨状。

在古代,自然灾害经常被认为是统治者不修德政的结果。因此,舆论的矛头迅速指向王安石变法。

郑侠上疏时的身份比较特殊,他的职务是安上门监,平时给皇帝看大门,深入基层,声称图中景象是自己在城楼上亲眼所见,但也正因为官职低微,他无法向皇帝直接上书,只好通过城外的官差站,谎称是绝密情报,这才快递给皇帝,这是冒险的违法行为。

郑侠还是王安石一手栽培的学生。他反对变法,完全是因观念不同,而非为了私仇。这个与老师闹矛盾,却一样执拗的小官,后来被贬到英州(今广东英德),靠皇帝保护才免于一死。

王安石的这场危机因不久后天降大雨而化解,却成了他第一次罢相的前兆。

正是在同一年,市易法给王安石带来了大麻烦。

王安石在开封设立市易司,实行市易法,是为了平抑物价、稳定市场。由市易司出钱,收购滞销货物,等市场短缺时再卖出,以此限制豪商大贾对市场的控制。这无疑也是极具先进性的改革措施。

可其负责人吕嘉问却操作不当,把这个意在平抑物价的民政机构,变成了垄断市场、操控物价的剥削机器,把京城商贩的生意都抢了,导致民怨再次沸腾。宋神宗得知此事后,一连三次与王安石提到市易法,说,近臣都说此法不好,太皇太后和皇太后还为此流泪控诉。

王安石却固执地说,宫中哪知民间疾苦?

与此同时,郑侠为宋神宗献上了《流民图》,皇帝不得不对王安石心生怀疑。

宋神宗下诏,命另一个变法派曾布对吕嘉问进行调查。根据调查,吕嘉问确实利用市易司强买强卖,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这是与民争利,剥削百姓。宋神宗很生气,以此质问王安石。王安石只好解释说,这是吕嘉问与曾布的个人恩怨。

但皇帝这次没给王安石面子,当晚下了批示,说市易务一事是吕嘉问欺君罔上。

在市易法失控的混乱局面中,王安石只好辞职,第一次被罢相,回到江宁担任知府。变法运动由新任参知政事吕惠卿,协同其他宰相主持。

王安石暂时离开京城,好在新法保住了,但吕惠卿动了歪念头。

吕惠卿是王安石变法的得力助手,也是王安石的好学生。史书称他与年长他11岁的王安石情同父子。他自己也跟宋神宗说,能够让臣像侍奉双亲一样孝顺的,除了陛下,就只有王安石一人。

可王安石罢相后,作为变法二把手的吕惠卿却在执掌朝政后瞬间自我膨胀,千方百计阻止老师王安石东山再起。有一次,他想借用祭祀赦免的旧例,向宋神宗推荐任王安石为节度使,让老师继续在外为官。

吕惠卿那点小心思,宋神宗当然知道,立刻质问他:“王安石又不是因罪被罢免,为何要以赦免的方式复官?”吕惠卿最终为自己一时的贪欲付出代价,后来被排挤出朝,被新、旧两党共同打压。

吕嘉问、曾布与吕惠卿这几个人都是变法派,也是王安石提拔的后辈,却因各自利益在变法过程中互相争斗,最终溃不成军。此时的变法,已经显现出党争的迹象。

罢相后第二年,王安石再度被起用,可他对自己的复出十分忧虑,在途经瓜洲时(在今江苏邗江)写下了《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刚刚从江宁出发,就已经想着何时回家。他也许已经察觉到,新政变味了,皇帝也变了。

4

对于变法,宋神宗本身是矛盾的。

他一方面支持王安石变法,另一方面极力维护皇权,恪守“异论相搅”的祖宗之法,对王安石及变法派进行牵制,避免王安石权位太重,使朝廷无可避免地出现内耗。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