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孤独的改革家被妖魔化了(第2页)
有一次,宋仁宗同时指派王安石与司马光给他修起居注,两个人都不愿干,一起辞官。
司马光辞了五次,最终只好接受,修史这方面他很专业。王安石却死活不肯,为了不让诏书送到自己手上,跑到厕所里躲起来,信使只好把诏书先放在他桌上。王安石出来后,又追上去,退回了委任状。
在地方为官时,王安石开始探索变法的途径。
王安石年轻时当鄞县(今浙江宁波)知县,曾在十三天内走数百里路,亲自调研这一水源充足的地区为何会发生旱灾,并进行根治。
在鄞县任上,王安石曾试行在春季农田青黄不接时,提供低息贷款给农民,待收获后让他们连同利息一起偿还。这就是青苗法的雏形。由于在鄞县实行时颇有成效,王安石后来主持变法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推广。
这样一个人才,正是宋神宗苦苦寻觅的。
当宋神宗准备重用王安石,召其进京讨论治国理政时,王安石说,一定要“变风俗,立法度”。
宋神宗兴奋地连连点头说,好。
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拜相,开始主持变法,浩浩****的熙丰新政就此拉开序幕。
2
变法一展开,位于权力中心的王安石就仿佛身在疾风骤雨之中。
宋代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主要任务是监察弹劾,这些人最先对王安石发起进攻。
御史中丞吕诲打响了反对变法的第一枪,他挺立于大殿之上,痛陈王安石十大罪状,指责王安石“大奸似忠,大诈似信”。
这十条罪状中最严重的一条是“动摇天下”。王安石以变法为名,新设“制置三司条例司”,相当于大宋的国家体改委,包揽财政大权。台谏势力认为,这是扰乱国家体制,挑战祖宗家法。吕诲直斥王安石,“误天下苍生者,必斯人也”。
面对吕诲来势汹汹的声讨,王安石把球踢给了宋神宗,表示要称病辞职,看皇帝是否有变法的决心。年轻的皇帝对于是否要处置负责监察的台谏官员也很纠结,他对大臣说:“朕如果贬斥了吕诲,恐怕王安石内心不安啊!”
王安石听说后,坦然表示,臣已经以身许国,陛下处理得当,臣怎么会心不自安呢?
皇帝态度明确,一如既往地支持王安石,吕诲在这场辩论中惨败,被贬出京,两年后就悲愤去世。临死前,吕诲仍对王安石恨得咬牙切齿,他在重病中起身,张目怒视,对前来探望他的好友司马光说:“天下事尚可为,君实勉之!”这是告诫司马光,一定要与王安石斗到底。
司马光也反对老朋友王安石的变法。
司马光的改革思想是藏富于民,国家不与民争利,以“节流”为主;王安石是以“开源”为主,变法措施皆为富国强兵,摧抑兼并,也就是“国富”优先于“民富”。
为此,王安石与司马光进行了将近二十年的争斗,闹到二人关系“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长久以来论战不断。
王安石的青苗法,本意是取代民间富户之家的高利贷。由政府从“国家农业银行”中拿出一笔钱粮,作为利息较低的青苗贷款提供给农民,让农民在春天青黄不接时吃饱肚子,之后夏秋粮食成熟后再加息偿还。如此,农民有饭吃,国库有余粮。
但在司马光等反对派看来,国家公然放贷收息,乘人之危,这不就跟唯利是图的商人一样吗?
王安石的免役法,是针对差役法的改革,本意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王安石改派役为雇役,也就是让民众将其应服之役(力役、徭役等义务劳动)折合成“免役钱”交给官府,由官府雇人当差。原来不服役的官户和寺观则出一半,叫助役钱。
这一项改革可谓两全其美,农民出钱不出力,不用再服役,也就不会耽误生产。社会闲散人员也多了一条生路,可以接受官府的雇用,成为专业化的差役,这也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可是,司马光根本不在意其观念超前的积极作用。后来司马光废除免役法,恢复差役法,很多原本反对变法的人都极力阻止,但他不以为然。
王安石变法办得热火朝天,司马光只好出走到洛阳担任闲职,带着一帮学者用十五年的时间编撰《资治通鉴》,沦为半退休状态。
在宋神宗支持下,新法的推行顺风顺水,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王安石以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免役法等富国之法,以及置将法、保马法、军器监法等强兵之法作为后盾,迅速改变了宋朝中央财政空虚的局面。
现代史学家通过数量分析,发现熙丰变法的确增加了大宋的财政收入,仅青苗法、免役法和市易法三项就每年增收2300多万贯。
熙宁六年(1073),宋军扭转了长久以来西北战线的被动局面,由王韶率大军尽收熙、河各州,拓地两千余里,在河西走廊确立了三面包围西夏的有利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