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章 守护王朝最后的尊严(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九章 守护王朝最后的尊严

文天祥:大宋最后的风骨,死于1283年

面对兵临城下的蒙古人,德祐元年(1275),临安城里乱成一团。以两位宰相陈宜中和留梦炎为首,南宋朝廷的大小官员们纷纷弃职逃命作鸟兽散。

自从靖康之变(1127)以来,南奔建立的南宋始终处于北方游牧民族持续不断的冲击和高压之下,如今,女真人虽然亡国,但不断南下的蒙古人却更加精锐致命。望着临安城下的蒙古兵,66岁的太皇太后谢道清发现,她和年仅4岁的宋恭帝赵?,已经孤独无依。

谢道清下令,在临安城中张榜痛斥公开逃窜的各级官员:“我朝三百多年,对士大夫以礼相待。现在我与新君遭蒙多难,你们这些大小臣子,不见一人出来救国。我们有什么对不起大家?你们内臣叛官离去,地方守令舍印弃城……平日读圣贤书,所许谓何?乃于此时,作此举措,生何面目对人,死何以见先帝?”

但蒙古人对此有另外一种解释。在逃窜前,南宋宰相陈宜中派出使者柳岳前往蒙古大营谈判,以无比卑下的姿态摇尾乞怜说:“希望贵国能够怜悯我们、班师回朝,我们肯定会每年进贡,修好于大元。”蒙古军的统帅伯颜倒是回答得干净利落:“如果想让我军停止前进,你们是想效仿当初吴越国国君钱俶,向我们纳土称臣?还是效仿南唐的李后主出降?当初宋人得天下于小儿之手,今天又失之于小儿之手,这是天意,不必多说了。”

想当初,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从年仅7岁的后周皇帝柴宗训处夺得帝位建立宋朝,如今大宋似乎也将亡国于年仅4岁的宋恭帝赵?。

冥冥之中,历史确实蕴含着某种诡异的宿命。

1

南宋生死存亡关头,一位状元出身的官员挺身而出。

他就是在南宋宝祐四年(1256),以21岁之身荣膺状元的文天祥(1236—1283)。眼下,这名40岁的昔日状元,正担任赣州知州。

自打1234年蒙古人灭亡金国,持续不断南侵以来,历经四十多年抵抗,南宋的耐心和国力已经日渐耗尽。很多人开始观望形势,首鼠两端,以致当蒙古人逼近临安城,南宋皇室向天下发出勤王诏书时,响应者竟然寥寥无几。

在这种情况下,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士卒前往临安拱卫京城。这位“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的美男子状元,捧着勤王诏书痛哭流涕。他对门客说:“以别人的快乐为快乐的人,也忧虑别人忧虑的事情;以别人的衣食为衣食来源的人,应为别人的事而至死不辞。”

文天祥当年初入仕途,因为性格忠直得罪了权臣贾似道,而被贬出朝廷。尽管在地方“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但一到国家危难时刻,他却不畏艰难,“尽以家资为军费”。

面对虎狼之师的蒙古兵,有友人劝告他说,如今元兵三路直逼临安,而你却带着一万多人的乌合之众去以卵击石,这跟赶着一群羊入虎口有什么区别?这位状元出身的地方官员回答说,我又何尝不知,但国家危难,眼下征召天下勤王,却“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

他散尽家财募兵,日夜疾驰奔赴临安。在江苏虞桥,他临时组织的毫无作战经验的勤王义军,被凶悍且久经战阵的元兵屠戮殆尽,他不得不率领残兵退保余杭。

然而在临安城外,起初文天祥却被拒绝入城。在宰相陈宜中等人眼里,文天祥的勤王之举是“猖狂”和“儿戏”。因为在更多的文官看来,文天祥越忠诚,就越衬托其他文官武将的明哲保身和委曲求全。所以一直到当年十一月,蒙古兵已将临安城团团包围之时,文天祥才被召入临安城中。

德祐二年(1276),文天祥被任命为临安知府,协助拱卫京师。当时,元朝大军已经逼近临安城外的皋亭山。在敌兵的震慑之下,比文天祥早12年(1244)考中状元的左丞相留梦炎开溜了。然后,右丞相陈宜中也脚底抹油了。

无人可用的太皇太后谢道清,只得颁发懿旨,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全权负责与城外元军主帅伯颜的谈判事宜。

当王朝即将覆灭,南宋皇族们放眼望去,才发现那些当初共富贵的人,都逃跑了。剩下那些他们看不入眼的人,却选择了与他们同生死,共患难。

宋朝养士三百年,这是最后的考验时刻。

2

在宋代以前,封建王朝通过荐举制、九品中正制等方式选拔人才。尽管唐代开始有了科举,但是由于人才选拔规模太小,加上多为贵族垄断,因此唐代并未能通过科举制培育出广大的知识分子群体。从根本上说,宋代以前的朝代兴衰,更多是贵族间的斗争,而与知识分子群体无关。

到了宋代,随着科举制的急剧扩大,平民阶层有了更直接的渠道参与朝政。北宋末期,每年参与各级科举应试的学子已达10万多人,而南宋时期的12世纪后期,尽管丢失了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但每年参与各级科举应试的学子,更增加到了40多万。

通过这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科举制,广大知识分子有了直接的通道可以实现阶层流动和上升。也因此,知识分子群体对于国家兴亡的责任担当意识开始强烈膨胀,以致北宋时期,知识分子群体敢于在宋神宗面前,公开阐述皇权必须与“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在后世强调皇权独裁的明清时代,宋人和宋代知识分子群体的集体自信,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说,尽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概念要到明末清初才被提出,但宋代的知识分子已经开始践行这种理念。

在文天祥看来,他状元出身,以赣州知州的身份起兵勤王,如今危难之际临时被任命为宰相,对于家国天下,更是承担着发自肺腑的崇高责任。

当时,文天祥等人主张依托临安城中的几万残兵和数十万百姓支持,与元兵进行攻守决战。然而66岁的谢太后和4岁的宋恭帝赵?束手无策,他们和更多的文官仍然痴痴梦想着蒙古人能和此前的契丹人、女真人一样,在得到更多的岁币和纳贡后可以退兵回朝。

妇人小儿无力挽救赵宋天下,无奈下,文天祥只得代替宋廷,再次出城谈判。面对气焰嚣张的元军统帅伯颜,文天祥毫不懦弱退缩,坚持与伯颜抗争辩论。伯颜怒了——一位即将亡国的南宋宰相,竟然敢如此当面顶撞他——于是下令,将文天祥拘押锁铐起来。

文天祥公开怒斥伯颜并被拘押的这一天,是德祐二年(1276)农历正月二十四日。10天后,二月初五,南宋朝廷在临安向元军投降。

与149年前经历靖康之耻(1127)灭亡的北宋一样,南宋,也已接近穷途末路。

但危难之际,谢太后仍然命令陆秀夫等人,在南宋朝廷于临安投降元朝之前,秘密护送着赵宋皇族最后的血脉——7岁的赵昰和4岁的赵昺,出走福州。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