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的真面目(第3页)
韩世忠愤怒地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秦桧对韩世忠也是恨之入骨,但是由于韩世忠曾在苗刘兵变中奋不顾身营救过宋高宗,因此得保平安。此后,韩世忠奏请告老退休,并闭门谢客,口不言兵。临死前几年,他时常骑驴携酒,带一两名仆人游览西湖,即使是昔日的部下,他也经常故意推托不见,以免被猜疑见忌。
最终,通过杀岳飞,以及剥夺韩世忠、张浚等人的兵权,宋高宗自认为控制了军事,而秦桧则在宋高宗的默许和纵容支持下,势力一步步膨胀,甚至开始威胁到了宋高宗的个人安危。
5
自古以来,皇权和相权之争,一直是难以均衡的矛盾。宋高宗和秦桧,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起初,宋高宗原本是将秦桧作为自己的打手和棋子,但随着绍兴八年(1138)秦桧第二次拜相后不断结党营私,其在朝中的党羽不断增加,甚至到了尾大不掉的地步。
为了控制朝政,达到“专权”的目的,秦桧除了大量起用亲信分任要职外,还利用自己的亲信为言官,控制台谏。只要秦桧不满意的人,秦桧就会指使台谏官员交相攻击,一直到不听话的官员去职为止。
为了控制宋高宗,秦桧还竭力讨好、买通宋高宗身边的妃嫔和宠臣。此前,宋高宗的元配夫人邢氏在靖康之变中被掳后一直生死不明,因此宋高宗一直没有册立皇后。邢氏死于东北五国城的消息传来后,秦桧为了讨好宋高宗的宠妃吴氏,便多次上表请求册立吴氏为皇后。在秦桧的鼓动下,吴氏最终于绍兴十三年(1143)被立为皇后,这使得吴氏对秦桧充满了感激。此外,秦桧还将自己的孙女嫁给了吴皇后的弟弟吴益,在旧情和姻亲的加持下,吴皇后也成为秦桧在宫中的最佳眼线。
不仅如此,秦桧还极力拉拢宋高宗的宠臣、医官王继先。王继先本是个江湖郎中,靠卖黑虎丸之类的壮阳药为生。宋高宗在苗刘兵变后丧失了生育能力,多方寻医无果,没想到吃了王继先进献的黑虎丸以后竟然有所疗效,王继先由此受到宋高宗宠爱。尽管满朝文武都对王继先的发家感到不齿,但秦桧却竭力勾结王继先,并让妻子王氏与王继先认为兄妹,以此相互提携和打探宫中消息,监控宋高宗的动态。
在内外全是秦桧眼线,甚至连枕边人吴皇后都成为秦桧内应的情况下,宋高宗也感到了深深的威胁。他长期在靴筒内藏着匕首以防不测,从1142年岳飞遇害到1155年秦桧去世,十几年间,宋高宗一直过得提心吊胆。
鉴于自己的所作所为为时人所不齿,秦桧担心自己被载入历史的黑名册中。于是,他与儿子秦熺直接控制史馆,以防止史官留下对他们父子不利的材料。此外,秦桧还下令禁止民间记录修撰私史,并鼓励奸细互相举报告发,以此来防民之口。
但忠义之士并未屈服于秦桧的**威。岳飞被害后八年,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正月,秦桧在乘轿赶往上朝路上,途经临安城内众安桥时,突然,一名男子疾驰而出,手持利刃刺向秦桧所乘坐的轿子。可惜男子行刺不成,反被秦桧的手下擒获。
又惊又恼的秦桧亲自提审,获悉该名男子叫作施全,本是军队中的殿司小军官。因为愤慨秦桧议和反战、残害岳飞等忠臣良将,施全气愤难平,才独自策划行刺秦桧。在被提审过程中,施全始终大义凛然,并破口大骂秦桧:“举天下皆欲杀虏人,汝独不肯,故我欲杀汝也!”
在秦桧的指令下,施全最终被斩于市。此后,秦桧出门必带侍卫。
宋高宗则在忐忑中,密切注视着民意的动向。
到了绍兴二十四年(1154),秦桧的孙子秦埙参加了这一年的科举考试,并进入了最后的殿试环节。当时,主考官是秦桧的亲信——御史中丞魏师逊和礼部侍郎兼大学士汤思退。由于秦桧多次暗示要让孙子考中状元,两人也非常识相,在呈送给宋高宗的名单中,将秦埙定为第一名,张孝祥定为第二名,秦桧门客曹冠定为第三名。
宋高宗自然清楚个中的猫腻,在取阅几个人的试卷后,宋高宗指出秦埙的考卷全是陈词滥调,并无过人之处,相反张孝祥却文笔极佳、议论正确,于是改而将张孝祥定为当年的状元,曹冠改为第二,秦埙则降为第三。
通过对科举前三甲的重新排序,宋高宗隐隐向朝野发出了信号——他,宋高宗赵构,才是大宋的最高话事人。
孙子秦埙落选状元的第二年,绍兴二十五年(1155),秦桧病入膏肓,但他仍然惦记着宰相的位置问题。他多次向宋高宗暗示让自己的儿子秦熺接班,但宋高宗就是不为所动,也不表态。
同年八月,66岁的秦桧病重,连字也写不了。为了探清秦桧的虚实,宋高宗则假意上门探望病情。当看到秦桧已经无法开口说话,只是一直流眼泪时,宋高宗这才放下了心。
在陪着流了几滴眼泪后,宋高宗转身准备离开。秦桧的儿子秦熺以为父亲死后,相位一定非自己莫属,便猴急猴急地假意向宋高宗打听谁来接任宰相,没想到宋高宗却冷冷地回了一句:“这不是你该参与的事!”
宋高宗随后拂袖离去。
隐忍多年的宋高宗,决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进攻。第二天,他下令强迫秦桧、秦熺父子双双致仕(退休),并一起罢免了秦桧的孙子秦埙、秦堪的官职。
苦心经营十几年,祖孙四人却同日被皇帝免职。听闻消息后,忧愤交加的秦桧在当晚便一命呜呼。
在打击秦桧祖孙的嚣张气势后,宋高宗赵构又接着将秦桧的党羽或免官、或罢职、或外放,并起用一些曾经被秦桧打击的人来协助统治、树立权威。在逐渐掌控朝中局势后,宋高宗有一次才对自己的亲信杨存中说道:“秦桧已死,朕终于不用在靴子里藏刀了。”
尽管迅速清除了秦桧的势力,但宋高宗仍然赐予了秦桧“忠献”的谥号,赠其为申王,以此表彰秦桧对于议和的“功绩”。不仅如此,他还为秦桧的神道碑写了“决策元功,精忠全德”的额名。
不管怎么说,在宋高宗眼里,他苟且偷安的半壁江山,似乎也有秦桧参与议和的很大功劳。
到了开禧二年(1206),宋宁宗下令追夺秦桧的王爵,并将秦桧改谥为“谬丑”。尽管两年后执政的史弥远又请求给秦桧恢复了王爵和谥号,但天下人心的忠义取向,已经昭然若揭。
到了明代时,人们又在西湖边为岳飞修建的岳王庙内,设置了秦桧及其妻王氏,以及参与陷害岳飞的万俟卨、张俊等四人的跪像。只是这里面,似乎还缺了一个人的跪像。
秦桧,或许也只是替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