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 大宋最牛老爸(第2页)
他曾送两个儿子到州学读书。州学教授刘巨是眉山当地的名士,教了苏轼兄弟俩声律、作对子等本领,这是当时科举注重诗赋文采,在地方教学内容上的落实。
有一次,刘巨在课上赋诗咏鹭鸶,念到最后两句“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苏轼当即说,老师的诗好是好,但最后一句改成“雪片落蒹葭”如何呢?
刘巨听后说,我当不了你的老师了。
苏洵自己给两个儿子编了数千卷书,当作教材,并对儿子们说:“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就是说,读完这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绰绰有余。
他也不照科举大纲来教儿子们,而是以孟子、韩愈、欧阳修的文章为范文,让他们学写古文。
多年后,苏轼兄弟参加科举。那一年,科举风向变了,由重诗赋改为重策论,而主考官正是欧阳修——苏轼兄弟背诵和模仿他的文章,对他的风格太熟悉了。
苏洵不仅预见了科举风气的转变,还押中了主考官。他在两个儿子同时考中进士的光辉事迹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难怪宋人编段子说,苏轼兄弟考试前,担心两人必有一人落榜,苏洵让他们别担心,到时一人和题,一人骂题,保证全中。
苏洵自己不屑于考科举了,但他却成了那个年代的科举押题大师。
3
不仅如此,苏洵还是两个儿子“正式出道”前的“经纪人”。他很早就认定两个儿子必成大器。
在著名的《名二子说》一文中,苏洵这样解释给两个儿子起名“轼”和“辙”的原因: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翻译过来就是说,车轮、车辐条、车顶盖、车厢,都是一辆车的重要构成部分,唯独作为扶手的横木(“轼”),却好像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如果去掉轼,那就不是一辆完整的车了。轼儿啊,我担心的是你不会隐藏自己的锋芒。天下的车都是顺着车辙走的,但说到车的功劳,没有人会想到车辙。这样也好,就算车毁马亡,人们也不会责难到车辙上。车辙是能够在祸福之间优游自处的。辙儿啊,我知道你是能让我放心的。
苏洵的这篇小文,就像是两个儿子未来命运的“谶语”,后来被苏轼和苏辙的人生所印证。
明朝大才子杨慎说:“观此,老泉(苏洵)之所以逆料二子终身,不差毫厘,可谓深知二子矣。”
在两个儿子成人之后,苏洵决心将他们送出四川。他在一封信中说,自己年近五十,人生基本废了,也没有进取之心,“惟此二子,不忍使之复为湮沦弃置之人”。这时候,他之前在全国浪**认识的朋友,纷纷变成了苏氏家族的贵人。
苏洵在九江结交的好友雷简夫,此时在雅州(今四川雅安)任知州。他盛赞苏洵虽为一介布衣,却是天下奇才——不仅有王佐之才,还是当代司马迁。于是帮苏洵写了几封推荐信,分别推荐给当朝名臣张方平、欧阳修和韩琦。
苏洵持雷简夫的推荐信,到成都拜谒了时任益州知州的张方平。他同时带上了苏轼。张方平第一次见到不到20岁的苏轼,即以国士之礼相待。
张方平同时鼓励苏洵到开封去,说僻处四川“不足成君名,盍游京师乎”?
苏洵表示,自己有名无名已经无所谓了,但不能让两个儿子重蹈他这个父亲的老路。
1056年春天,苏洵带着苏轼、苏辙赴帝都开封。但父子三人先到成都,再次拜会张方平。
张方平拿出往年的制科考试真题,给苏轼和苏辙来了一次模拟考。阅卷毕,张方平大为惊叹,说两人都是天才,“长者(苏轼)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苏辙)谨重,成就或过之”。
张方平虽然与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有矛盾,但还是不计嫌隙,替苏洵父子写了一封给欧阳修的推荐信。当时人都知道,欧阳修是文坛最知名的“星探”,只有他才能够成全苏洵父子的文名,让“三苏”走红。
苏洵父子带着雷简夫、张方平等贵人的推荐信,进京了。
4
到了开封,苏轼、苏辙兄弟积极准备来年春天的科举考试,苏洵则与京师的名公巨卿频繁接触。作为父亲兼经纪人,苏洵的任务是把两个儿子“推销”出去。当然,前提是他得先把自己“推销”出去,这样才有说服力。他拿着雷简夫、张方平的推荐信,精选了自己最得意的20篇代表作,去求见欧阳修。
雷简夫在写给欧阳修的信中这样说道:
起洵于贫贱之中,简夫不能也,然责之,亦不在简夫也。若知洵不以告人,则简夫为有罪矣。用是不敢固其初心,敢以洵闻左右。恭维执事职在翰林,以文章忠义为天下师,洵之穷达,宜在执事。向者,洵与执事不相闻,则天下不以责执事。今也读简夫之书,既达于前,而洵又将东见执事于京师,今而后,天下将以洵累执事矣。
这段话很有意思,对欧阳修简直是**裸的“威胁”。
意思是,我雷简夫人微言轻,没有能力让苏洵成名,这也不是我的责任和罪过。但我既然知道苏洵这号奇人的存在,如果不说出来,那就是我的罪过了。而您(指欧阳修)是当今文坛盟主,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以前您不知道苏洵这号人,他就算寂寂无名至死,也跟您没关系。但现在不一样了,您读了我的推荐信,已经知道苏洵的存在了,况且苏洵也要当面拜见您,从今以后,苏洵有名无名,天下人都认为跟您有莫大的关系了。
欧阳修本来就是北宋文坛最著名的“星探”,听说有这么个人自带巨星潜质,赶紧取来文章一读。一读,果然很受用,当即就把苏洵捧为“当代荀子”。
他正式向朝廷上了《荐布衣苏洵状》,极力称赞苏洵的文章“辞辨闳伟,博于古而宜于今,实有用之言”。更重要的是,苏洵此人不是一个只会写文章的文士,而是一个对现实问题能提出解决方案的大才。但他为人安贫乐道,不钻营仕途,如果没人引荐,就要被埋没在这盛世里了。
随后,欧阳修取代雷简夫和张方平,成为苏洵父子在朝廷上最有力的推荐者。
欧阳修把苏洵父子推荐给了当朝重臣韩琦、富弼、文彦博等人。短短时间内,苏洵以一介布衣的身份,频频成为京城达官显宦的座上宾。而苏洵的文章也一夜成为“爆款”,引领了京城的写作风尚,“名动天下,士争传诵其文,时文为之一变,称为老苏”。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