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左兆右页 一个伟大的懦夫(第3页)
怕失去,失去文化传统,失去艺术生命,失去世界舞台。
他说:“吾出处之计,了然定于胸中矣,非苟为是栖栖也。”我是有大纲的人,出来干活惹一身骚,绝不是为了苟且活命。
有些东西比生命重要,比如空气,比如水,比如文化。
元代虽以残暴著称,但不得不肯定的是,正是草原民族开放的胸襟和包容的政策造就了“宗教混搭,天下一家”的壮观景象。蒙古人横扫全球,既作为征服者,也充当了人类文明至高无上的文化载体。
当时的大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大都会。官员使者、商人游客、僧侣传教士、艺术家和能工巧匠往来穿梭,络绎不绝,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民族和地域来源之广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与清静朴素的湖州、德清生活相比,繁华京城的活力在一点点拓展和改变赵孟(左兆右页)的艺术视野。
如果赵孟(左兆右页)选择继续留在江南小城,就不会有今天我们看到的赵孟(左兆右页)。
他结交异域僧人,画罗汉遂得了唐时古意。他也许见过操着波斯语的画匠,把他们的技艺偷了过来。他看到了其他南方文人见不到的宫廷珍藏,那些古典真迹“多绝品”。他画马画羊,灵感与经验均来自于北游经历。
不同背景的文化艺术,给他开了一扇窗,再也关不上。一个“国际赵”诞生了。
研究赵孟(左兆右页)的学者有一个说法:历史是复杂的,在这种超级百搭的特殊文化语境中,以赵孟(左兆右页)为代表的汉儒文化异军突起,与其说是逆境中的反抗,倒不如说是纷繁之境的清晰自觉,是与异质文化艺术的互相成就。
在这个意义上,他的懦弱是值得的,他的不敢死是对的。
5
时代剧变中,有人负责死,有人负责生;有人负责骨气,有人负责文脉;有人负责壮烈,有人负责悲戚。而历史的残忍在于,它总是以生命的牺牲,作为伟大的衡量标准。殊不知,有一种伟大,叫忍辱负重地活下去。玉石俱焚,往往不是最好的选择。
赵孟(左兆右页)以后半生的隐忍,换来了元朝文化的高峰。以一己之力,扛起元朝文艺圈的大旗。没有他,元朝时期汉文化传统的断裂是可怕的。有了他,元朝就有了门面,有了自己的李白,自己的苏轼。
他是一个时空旅行者。他的思想超越时代300多年。直到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我们才能更深刻理解赵孟(左兆右页)的伟大。效忠一家一姓的君君臣臣思想,比起保护文化脉络,渺小得近乎可以忽略不计。
现在,我们可以盘点一下,这名隐忍半生的“贰臣”,有哪些伟大成就——
书法上,他师法古人,荟萃众长,并能够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得到的评价是“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无此书”。“楷书四大家”中,除了他,其他三个大咖都是唐朝人。
绘画上,山水、人物、花鸟、鞍马、竹石无所不能;写意、工笔、水墨、青绿无所不精。“元四家”中,时而有他,时而没他。但没关系,稳坐其中三家的,都与他有关系:王蒙是他外孙,黄公望一直向他执弟子礼,倪云林视他的画作为宝贝。
诗歌上,他对于改变元初诗风的影响尤为突出。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指出“赵的北上是改变元代诗的契机”。
总之,赵孟(左兆右页)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艺术全才。
用四个字就能道尽他的重要性——元朝冠冕。
他当年“鼓起勇气”不去死,“鼓起勇气”仕蒙元,恐怕早已料到了自己一生所能达到的文化高度。但是,这一决定的煎熬,这一过程的苦痛,正如我们前面所述,也只有他独自咀嚼吞咽了。他后半生向往佛法,一直在学参透。遇到人生变故,他就给中峰和尚写信,说我想看透,就是看不透,心还会痛。
1311年,他的长子赵亮陪他进京,受寒病倒而逝,他已经痛过一回。他信里说:
虽明知幻起幻灭,不足深悲,然见道未澈,念起便哀。
1318年冬,与他志同道合的妻子管道升在京脚气病发作时,他坚决要求辞官还乡。不幸的是,管道升次年病逝于他们离京返乡的旅途中。他在给中峰和尚的信中说:
孟(左兆右页)自老妻之亡,伤悼痛切,如在醉梦,当是诸幻未离,理自应尔。虽畴昔蒙师教诲,到此亦打不过,盖是平生得老妻之助整卅年,一旦丧之,岂特失左右手而已耶。哀痛之极,如何可言。
哀痛的赵孟(左兆右页)返回故乡,回到他熟悉的情境,终日呼朋唤友,流连诗酒。1322年,元英宗至治二年,他去世那天,犹在家中观书作字,谈笑如常,晚上倏然而逝。时年69岁。
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参不参得透,已经不重要。
他的一生,就为了一个表面怯懦的决定活着,把毕生勇气给了他的挚爱。
现在,他可以放心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