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 江湖夜雨十年灯(第4页)
他把苦难看得淡如水,他说自己:“身屈于万夫之下,而心亨于江湖之上。”
一直陪伴黄庭坚最后岁月的范寥,后来回忆说,有个大热天,太阳烤了很长时间,忽然倾盆大雨,黄庭坚兴奋得不得了,像个小孩一样,坐在椅子上,将双脚伸出去淋雨,还回头对范寥说:“吾平生无此快也!”
1105年,黄庭坚病逝于宜州,享年61岁。
临死前,他已有预感。一天,从潮湿的床榻上爬了起来,他要为朋友写他最喜爱的《后汉书·范滂传》。
范滂是东汉名士,为人清厉正直,但陷入党锢之祸而遭逮捕。地方官不忍抓他,想和他一起逃跑,范滂却拒绝说,如果杀了我能够结束残酷的党锢之祸,何尝不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呢?
临刑前,范滂的母亲领着范滂的儿子来看他。范滂眼含热泪,对儿子说:“让你以后做坏事吗?我一生没有做过。让你以后做好事吗?我做了又落得如此下场。”
范滂这么一说,围观群众都哭成一片。
写到这里,黄庭坚仿佛听到范滂的义愤与叹息,手中的毛笔霍然折断。东汉的党锢之祸,在黄庭坚的笔下,跟北宋的新旧党争又有何差异呢?
友人赶紧取来另一支毛笔,递到黄庭坚手上,让他把自己想说的话,全都写进了《范滂传》里。这幅大气豪迈、笔力雄健的《范滂传》,成为他最后的传世书法,可谓“人书俱老”。
写完没多久,黄庭坚就命绝了。
5
黄庭坚死后,这个命途多舛的帝国边缘人,却让历史深深铭记了近千年。
他的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成为宋朝诗坛的双子星座。
一批年轻诗人受他的诗艺与人品感召,集结在他周围。比他小8岁的陈师道,在见到黄庭坚后,果断焚烧了自己以前的诗稿,诚心诚意跟他从头学习写诗。久而久之,以黄庭坚为中心,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江西诗派,雄踞两宋诗坛,影响十分深远。
他的词,颇具争议。喜欢的人说他与秦观堪称北宋词坛的两座高峰,不喜欢的人则说他是词的门外汉。但不管喜不喜欢,所有人都不能否认,黄庭坚是宋词后花园中最特立独行的一个。
他“以诗为词”“以俗为雅”的革新做法,对辛弃疾、姜白石等南宋一流词人均产生过影响。
他的书法,名列“宋四家”,却也一度被理学大师朱熹批得一无是处。
随着明朝中后期陆王心学的兴起,追求个性解放成为社会风潮,当时的书法家才像发现大神一样,发现了黄庭坚的价值。沈周、文徵明等当时最牛的书法家,无一不是黄庭坚的小迷弟。这些书法家个性鲜明,他们都受到了黄庭坚无法之法、自我创造的强烈影响。
黄庭坚的书法信条——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终于让晚明以后的书法界,焕发了久违的生机。
其实,黄庭坚生得并不是时候。
他生得太晚了:
他生之时,唐诗早已辉煌完了,并有了奠定各种风格的代表人物;
他生之时,词也经过了晚唐、五代乃至宋初的发展,经过了一拨一拨典范级别词人的书写,早已成熟;
他生之时,书法从魏晋的二王,到隋唐的颜柳,每一种写法都有了无可逾越的巅峰……
但,即便如此,又有何妨?他依然凭借自己的极高天赋与耿介性情,在各个领域自成一家,始终不肯依傍他人门户。
最终开宗立派,抹平了时间的劣势,一跃而成大师的大师。
还记得他的舅舅李常,在他年少时说他“一日千里,必大有为”吗?原来,说的不是他在官场上“大有为”,而是在绵延千年的文化传承上“大有为”。
这才是,他被历史铭记最主要的原因。
在黄庭坚死后170年,南宋末年,有个朝臣上奏为黄庭坚请求“文节”的谥号,在奏疏中评价黄庭坚说:
公之文名,愈久愈著,如暾日之行天,终古不灭,非道德博闻不及此;公之气节,愈挫愈劲,如精金之在冶,百炼不磨,非能固守不及此。
这是一个无负于时代,无负于历史的中肯评价。
致敬,黄庭坚,一个大写的宋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