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 江湖夜雨十年灯(第1页)
黄庭坚:江湖夜雨十年灯
公元11世纪的中国,文化圈最牛的两拨人,一拨是四川眉山苏轼他们家,另一拨是江西人。
1
1045年,江西分宁(今修水)。黄氏家族迎来了一个男娃。尽管是家中的第二个男娃,父亲黄庶仍旧十分欣喜。
分宁黄氏是进士世家。黄庶的父辈共有同族兄弟13人,个个以学问文章出名,其中有10人考中进士,当地人说是“十龙及第”。三年前,1042年,黄庶也考中进士,延续了家族荣光。
在整个宋朝,以及明朝最初的100年,是江西文化人才辈出的两个时代。
黄庶希望这个新降生的男孩,将来能给家族和家乡争光,争到什么程度呢?他给男孩取名“庭坚”,用的是上古传说中“八元八恺”16位贤臣之一的名字。这种望子成龙的心态,大概类似于现在的父亲给孩子取名“化腾”或“一鸣”。
这个叫黄庭坚的小男孩,确实不是一般人。
有一次,他的舅舅李常到他家里来,看到书架上许多书,随手抽了几本出来提问。黄庭坚竟然对答如流,无所不通。李常当场惊呆了,逢人就说,这个小孩“一日千里,必大有为”。至于在哪方面“大有为”,舅舅没有明说。大家都凭直觉理解成,在官场上“大有为”。然而,黄庭坚7岁的时候,写了一首诗,又让所有人惊掉了下巴。
诗名叫《牧童》: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名利”二字,有些人活到70岁都挣脱不了,这个小孩,7岁就看透了。
思想早熟得可怕。
19岁时,黄庭坚入京科举,还未放榜,朋友们就哄传他得了省元。于是大办酒席,预先祝贺。喝着喝着,放榜消息传来,说真正考上的是孙升和另外两人,并没有黄庭坚。大家一听,失望透顶,一哄而散。有的人临走前,还擦着眼泪跟黄庭坚道别:“兄弟,保重,别想不开呀!”
黄庭坚依旧喝着酒,哼着小曲,根本没往心里去。酒后,他还和孙升一起去看榜,神色跟平时没什么两样。3年后,再考。这次没人给他预办酒席,他却静悄悄考中了。
后来,有个跟他同姓的相面先生,硬拉着黄庭坚,要给他看相,边看,边叹:“哎呀呀!这是点翰林、当中书的命呀!”看完,相面先生不跟黄庭坚要钱,却跟他求一幅字,想做个广告。黄庭坚没有拒绝,想了一下,大笔一挥:“黄生相予,官为两制,寿至八十,是所谓大葫芦种也,一笑!”
相面先生接过这一招牌,欢天喜地。人家问他,啥是“大葫芦种”,他却一脸茫然。为了显示自己无所不知,他也不好意思问黄庭坚。
黄庭坚偷偷告诉同行的朋友说:“我曾在相国寺看见一个卖大葫芦种的人,背着一个葫芦,奇大无比。他从大葫芦中取籽出售,一粒就卖数百钱,贵死个人,但人们还是竞相购买。不料,买了高价葫芦种的人,种下去后,结出来的却是廉价的瓠瓜。”
原来,黄庭坚给相面先生题写的招牌,是在暗讽其忽悠人。他才不相信自己是什么当大官的命。他压根儿就没兴趣。
2
1072年,御史中丞孙觉的家里来了个大人物——苏轼。
孙觉事先把女婿黄庭坚的诗文,放在一个显眼的位置。苏轼一来,果然就看见了,随手抓起来,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我阅文无数,当今世上的人,真写不出这么超逸绝尘的文字呀。”
孙觉抓紧机会推销自己的女婿,请求说:“这个人,现在还不红,大学士可以为他扬名。”
苏轼笑着回答:“此人如美玉,不去接近别人,别人也会主动接近他。将来名声大到想逃名而不可得,又何须扬名呢?”
数年后,苏轼见到黄庭坚的舅舅李常。李常也向苏轼力荐自己外甥的作品。黄庭坚13岁的时候,父亲黄庶就过世了。此后,全赖舅舅抚养。舅舅相当于半个父亲。
再次读到黄庭坚的诗文,苏轼又把他狠狠夸了一遍。李常趁机跟苏轼要了联系方式,让外甥与这位大文豪互加好友。黄庭坚遂战战兢兢给自己的偶像寄去诗文,请求指点。苏轼也经常回信,赋诗作词,不在话下。两人虽未曾谋面,却彼此神交已久。
转眼到了1079年,苏轼身陷乌台诗案。案发之初,早先与苏轼有过诗词唱和、信件往来的人,纷纷加入揭发队伍,撇清关系。黄庭坚当时人微言轻,却要站出来维护苏轼,说了一些“苏轼忠君爱国”之类的话。
最终,苏轼被贬黄州,黄庭坚被处罚金。
1086年,元祐元年。帝国政局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失势,被归为“旧党”的苏轼、黄庭坚等人纷纷回京做官。
黄庭坚用一块石砚作为见面礼,以弟子身份登门拜见了苏轼,正式成为苏轼的学生。
这一年,黄庭坚42岁,苏轼5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