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 大宋最牛老爸(第1页)
苏洵:大宋最牛老爸
苏序是个大善人,乐于救助穷人。有个人经常受到他的施舍,就想报恩。
这个人懂风水,对苏序说,我发现了两块好墓地,“一富一贵”,您可以选一块。
苏序说:“吾欲子孙读书,不愿富。”意思是,要贵不要富。
那人便把苏序带上眉山,一起去看那块能保子孙显贵的墓地。点燃一盏灯放在地上,风吹不灭。
后来,苏序将自己的母亲葬在那块墓地。
这是明朝人讲的故事,听起来没头没尾,怪诞不经。但没关系,只要读者知道苏序是谁,这个故事就完整了。
苏序是宋朝人,世居四川眉山。
他有个儿子叫苏洵,生于1009年。
苏洵有两个儿子,一个叫苏轼,一个叫苏辙。
1
苏洵19岁娶妻程氏,第二年生了个女儿,可惜不满周岁就夭折。此后两年,程夫人都未能怀孕,苏洵很着急:年过二十了,还无后,压力山大。
22岁那年,苏洵开始拜生育信仰界的男神——送子张仙,据说每天烧香很虔诚。3年后,子嗣接连不断,几乎一年生一个子女:
1033年,苏洵25岁,他和程夫人又生了一个女儿(10岁夭折);
1034年,生了一个儿子(4岁夭折);
1035年,又生了个女儿(19岁出嫁后不久病逝);
1037年,生了苏轼;
1039年,生了苏辙。
苏洵很“摇滚”,经常一人打起背包,乘船或骑马,四处游玩,结交朋友。他写过一首诗,总结了自己早年的生活:
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
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
山川看不厌,浩然遂忘还。
最后一次出远门,37岁的苏洵撂下9岁的苏轼、7岁的苏辙,一个人逍遥去了。有人说他其实是参加科举去了。
他先乘船出川,骑马去了当时的帝都开封。然后一路向南,去了江西。在九江,他结识了一个名叫雷简夫的人。整整3年后,他接到一封家书,被告知父亲苏序病逝,这才仓促归家。
他没能见上父亲最后一面。
在当时,所有人都把苏洵当成了浪**子。只有父亲苏序,在别人用怪异的眼光看待自己儿子的时候,始终笑而不语。别人也不知道苏序的笑而不语到底代表什么。
苏洵一生中参加过三次科举,最早的一次是在18岁。
他有个二哥,叫苏涣。当地人都认为苏涣比苏洵有出息多了。苏涣24岁考中进士时,苏洵16岁,想追随哥哥的步伐,奋斗了两年后去参加科举,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在后世看来,苏涣的名声远远不如他的弟弟。但实际上,苏涣是整个家族气运转变的关键人。苏涣的中举,打破了苏家“三代皆不显”的局面,成为这个平民家族上升为官宦家族的第一人。苏轼后来在给苏涣写的祭文中说,伯父为官清廉,四海奔走,把家都忘在一旁,而今亡故,家中却一贫如洗。这就是眉山苏家的家风。
父亲苏序的死,改变了苏洵的人生。
从1047年到1056年,他有十年未出四川。后人说,这是苏洵闭门求索的十年。
2
那些年走过的路,遇见的人,都成了苏洵自我提升的参照物。
他厌倦了为科举而读书作文,把自己早年写的数百篇科举时文,一把火烧掉了。然后,“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他只读孔孟、韩愈以及其他贤人之文。
经过多年苦读后,用苏洵自己的话说,胸中积攒的话越来越多,一提笔,化成文字自动流淌出来,每篇都是“有为而作”,经世致用之文,不再是以前那种空洞无用的应试文章。
他练成了一个本领,能够预见科举的潮流。但凡这种人,不是被当作神人就是被当作傻子。但他不在乎,他也无须自己去证明自己的预见是否正确。他的两个儿子,经过他的训练后,将代替他投身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