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李元昊 他开创的王朝存在了190年(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李德明在辽宋两大国面前“扮猪吃老虎”,最终目的却是想称帝自立。只是在1032年年底,各项准备工作快完成之时,他突然病死。

李元昊于是正式上场。

3

纵观历史,只要三代人连续有作为,基本上什么事都能干成。这个定律适用于家族、族群乃至国家。

从李继迁到李德明,再到李元昊,虽然祖孙三代的个性与手段不尽相同,但推动党项建立自己的国家却是不变的逻辑。

李元昊年轻气盛,向来不满父亲李德明臣服宋朝的做法。李德明生前告诫他说:“吾族三十年衣锦绮衣,此圣宋天子恩,不可负也。”意思是,跟着大宋好吃好穿,还有什么不好呢?李元昊则反驳道:“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之生,当王霸耳,何锦绮为!”用现在的话说,李元昊并不愿自己的族人整日锦衣玉食,而丢失了民族性。

虽然李元昊与其父李德明思想对立,但不得不承认,李德明在位时期执行的臣服宋辽政策,使得党项境内“有耕无战,禾黍如云”,这奠定了李元昊奋起反宋的物质基础。

据《宋史》记载,李元昊“性雄毅,多大略”“晓浮图学,通蕃汉文字”,是个文武兼修的雄杰人物。上位后,李元昊将进攻的矛头对准了今青海西宁附近的以唃厮啰(997—1065)为首领的吐蕃政权。从1033年至1035年,李元昊数次出兵攻打唃厮啰政权,终因唃厮啰的抵抗而未能取胜。但这并不意味着李元昊一无所获,在结束攻打唃厮啰之后,1036年,他一举拿下了瓜州、河州、肃州,随后“尽破兰州诸羌”。整个河西地区,已全部落入李元昊的掌控之中。这对李元昊而言,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时刻。

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党项人控制了整个河西地区,使得西夏的统治地域“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而河西则成为西夏接下来立国的军事屏障和经济来源。

更重要的是,李元昊对河西的有效控制,打破了宋朝“以夷攻夷”的军事策略。唃厮啰政权、回鹘、吐谷浑等一直是宋朝牵制西夏的友好同盟,自从李元昊的势力深入兰州以南的马衔山,与宋朝隔山对峙,标志着宋朝与上述同盟的联通之路已经彻底断绝。而李元昊凭借对河西要道的控制,使其在政治、军事上胁迫宋朝成为可能,“恃此艰险,得以猖狂”。

尽占河西地区之后,李元昊的治理思路也被打开了。

他的父祖辈对河西采取的是劫掠政策,对河西走廊过往的商人直接抢劫或课以重税。李元昊将这些地区纳入统治地域后,就必须修正以往竭泽而渔的做法,转而对这一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负责。

史载,李元昊“每欲举兵,必率酋豪与猎,有获,则下马环坐饮,割鲜而食,各问所见,择取其长”。这已是集体议政的雏形。河西是一个多族群混居的地区,主要族群有回鹘、吐蕃、汉族,并夹杂少量粟特人、吐谷浑人等。比起打打杀杀,如何“治国安邦”或许才是李元昊真正的挑战。

应该看到,河西地区常年饱受战乱,当地豪族和人民向往强势政治势力的庇护,最好是能实现一统局面。所以,当强势的李元昊对河西各州发动战事时,他实际上并未受到大规模的反抗。而当他征服河西以后,当地汉族士人纷纷以前秦苻坚、北魏拓跋珪的故事,“日夜游说元昊”,希望他建立一个国家,保一方安定。

河西的民望和诉求,与李元昊的雄心不谋而合,称帝建国很快被他提上议程。

4

早在1032年,李元昊即位后,他就开始了一系列“反宋”操作。

中华大地上的边缘族群,在历史上很少“被看见”。即便“被看见”,也是以“汉化”为前提。因为汉族文明太强大,具有无穷的同化能力,任何族群与汉族文明遭遇,都会不自觉地成为后者的“俘虏”。这应该是历史上边缘族群最大的焦虑。

李元昊要“反宋”,要保持自身族群的独立性,就是要让党项这个族群被历史看见。

在他继承父亲的西平王、定难军节度使的号位后,他宣布放弃唐朝所赐的李姓以及宋朝所赐的赵姓,改姓“嵬名”,自称“吾祖”(意为“可汗”)。传说党项王族始祖曾娶吐蕃姑娘为妻,繁衍后代,这名吐蕃姑娘姓“嵬名”,是党项族的始祖母。李元昊改姓“嵬名”,表明他对逝去的吐蕃王朝的向往,以及建立党项国家的愿望。

为了让自己的族群被看见,李元昊强制推行党项传统发式,禁用汉族发式。他自己先做榜样,自行秃发,随后发布秃发令,限时三日,否则杀之。于是,“民争秃发,耳垂重环”。此外,他还参与创制本民族文字,即西夏文。建立蕃学,培养党项统治人才。

由于李元昊统治的区域是多族群混居地带,所以他的称帝建国计划,除了要争取党项人的支持,还要尽量扩大支持面。基于此,他时不时把自己打扮成吐蕃王朝的继承者,并在必要时穿上回鹘可汗的服装,以此来表明他是多族群的共同领袖。

但是,他慢慢陷入了一个悖论:他的建国大业,单纯依靠自己的族群是难以有效完成的;他必须引进汉族精英作为智囊团,而这又使得他的建国大业充满了浓重的汉化色彩。

归根结底,李元昊一边“反宋”,一边“仿宋”。

他大力招徕汉族精英为自己服务,倍加优待,以至于宋朝有些读书人考不上科举,干脆西行投奔李元昊。李元昊来者不拒,或授以将帅,或任命公卿,倚为谋主,奉为座上宾。这些归附的汉人在李元昊建立勋业的过程中出力尤多。

他还曾花重金买来宋朝皇宫放出来的宫女,让她们随侍左右,以便时时了解宋朝宫廷内部的运作。

在制度建设、机构设置等方面,他更是处处模仿宋朝。正如北宋名臣富弼所说,李元昊“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

这种吊诡的处境,在急于变得强大的李元昊眼里,已经无暇顾及了。尽管他处处模仿宋朝的做法引起了党项贵族内部的争议,但正如同时代的辽国也是通过学习汉族制度才变得坚不可摧,李元昊显然不可能抵挡先进制度的**。说白了,民族性是面子,而“宋朝化”才是里子。

而从唐末李思恭成为夏州节度使以来,党项政权虽然时而悖逆,却一直依附中原王朝,如今,李元昊要称帝自立,这是破天荒第一次。

他最需要筹划的是,做好军事准备,迎接宋朝的打压。

在军事上,他构建了兵民合一的军事组织,编了50万党项部落兵。通过一系列优化重组,部落兵的整体作战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他还根据战争需要,编练了战斗力爆棚的新式军队。闻名遐迩的铁鹞子军便是党项新军中最出色的代表,虽然只有三千人,但这支军队是李元昊手中最厉害的王牌,破阵摧敌,无坚不克。

1038年10月,在做好军事部署后,36岁的李元昊在兴庆府(今宁夏银川)正式称帝,国号大夏。

收到李元昊称帝的表文后,北宋举朝震怒。

宋夏之战,看来不可避免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