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 失了体面的皇权(第1页)
宋真宗:失了体面的皇权
当所有皇城宫门被打开时,1127年,攻入开封城的金兵惊讶地发现,开封皇城中竟然秘藏一通石碑,上面写着:“保全柴氏子孙,不得因有罪加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不加农田之赋。”
这块从赵匡胤建立宋朝开始,已被珍藏了一百五十多年的石碑,终于曝光在世人眼前。尽管在乱世之中它似乎不值一文,靖康之变的战火及随后而来的系列动**,使得它此后长期被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中,甚至连是否存在都为人所质疑。但在以往,这块只有北宋历代皇帝才知晓的石碑,却闪烁着历史的光辉。
1
根据史书记载,宋太祖赵匡胤下令铭刻这通象征祖宗家法的石碑后,一直将它锁置在开封太庙寝殿的夹室内,平时封闭甚严,并规定新皇帝即位后,必须入内跪拜默诵这通石碑上的誓词,而皇帝在跪拜时,只能由一位不识字的太监陪同在旁,因此,这通石碑究竟写着什么,一直无人知晓。而秘密,一直到1127年女真人攻破开封城时才被破解。
尽管后周世宗柴荣真正的嫡系子孙是否存活,历史上一直有质疑,但宋朝皇帝优待读书人,却是不争的事实。宋真宗就很欣赏自己的伯父、宋太祖赵匡胤,为此,他还亲自写下了一首劝学诗《励学篇》: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这就是后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典故由来,作者是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968—1022,在位时间为997—1022)。
作为一位书生皇帝,宋真宗的上位纯属偶然。
宋太宗赵光义共有九子,他在“斧声烛影”中称帝之后,随即开始逐渐铲除对皇位有威胁的家族近亲,在系列的宫廷血案之后,赵光义的长子赵元佐受到强烈刺激,竟然精神失常纵火焚烧东宫,从此被废为庶人。赵元佐发疯后,赵光义的二儿子赵元僖又在太子位上无疾暴毙。在这种轮番的意外发生后,在赵光义的子嗣中排行第三的赵恒得登大位。
至道三年(997),宋太宗病危。当时,李皇后与曾经在“斧声烛影”中协助赵光义发动政变夺位的宦官王继恩,试图谋立已经发疯的赵元佐为帝控制朝政,幸亏宰相吕端力挫政变,才保得赵恒顺利登位。
宋真宗赵恒即位这一年,北宋已经先后平定了五代十国以来割据分裂的后蜀、南唐、吴越等国,但在北上争夺燕云十六州的过程中,宋太宗赵光义两次北伐失败,甚至被辽军射中两箭狼狈逃窜,以致多年后终因箭疮反复迸裂而死。
武功平凡的宋太宗在986年的最后一次北伐——雍熙北伐失败后,丧失了进取之心,此后,北宋在对辽的战争中转入长期守势。而长期长在深宫之中的宋真宗赵恒,更加丧失了伯父赵匡胤及父亲赵光义的进取心,倾向于做一位守成之君。
2
有宋一代,读书人的荣光史无前例。
为了彻底遏制、铲除自从唐朝安史之乱以后,蔓延至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和军人称霸格局,宋太祖赵匡胤采取了杯酒释兵权、崇文抑武的政策,而在“斧声烛影”的满朝质疑中上位的宋太宗赵光义,就更加注意收买知识分子的人心,这使得从宋太宗朝开始,每期科举进士录取人数从唐朝时的十来人,激增到了数百人。科举录取面的扩大,以及科举出身的进士们纷纷位居高官要位,极大刺激了宋代的文化发展和考试教育。
汉唐时期,帝国崇尚军功,因此武治强盛,以致汉代有班超“投笔从戎”,而唐代许多宰相则是以名将军功而得以“出将入相”。但是历史进入宋代以后,通过“崇文”以“抑武”,宰相几乎全为读书人,武将军人则地位越发低下,“见(文人)大臣必执梃趋庭,肃揖而退”。
从宋太宗时代开始,每次状元公布后,“每殿廷胪传第一,则公卿以下,无不耸观,虽至尊亦注视焉。(状元)自崇政殿出东华门,传呼甚宠,观者拥塞通衢,人摩肩不可过,锦鞯绣毂角逐争先,至有登屋而下瞰者,士庶倾羡,(左讠右雚)动都邑”。
这种状况到了宋真宗时期更加明显,以至于当时的洛阳人尹洙曾经说:“状元及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
经过宋太祖、宋太宗以及宋真宗三位皇帝不断的“崇文抑武”,在当时人的眼里,武将军人地位已经从晚唐、五代十国的高高在上,剧降至即使“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也比不上一位高中状元的文人受人仰慕关注了。
对此,宋真宗习以为常。这种风气发展到后来,就是北宋时人汪洙写诗道:“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在北宋君王看来,中国自魏晋以降的贵族阶层,在经历晚唐和五代十国的战乱动**之后,已几乎被扫**一空,难以对皇权形成重大挑战。而科举出身的文人大多家世普通,不仅有利于国家选拔才俊、促进社会的阶层流动,而且文人没有贵族和武将的庞大势力,既有家国情怀敢于担当,又容易控制,这也是宋代君王愿意与普通知识分子出身的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根本原因。
宋真宗曾经告诫负责科举考试的大臣说:“贡举重任,当务选擢寒俊,精求艺实,以副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