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事记(第1页)
余秋雨文化大事记
·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在家乡读完小学。
·1957年至1963年,先后就读于上海新会中学、晋元中学、培进中学至高中毕业。其间,曾获上海市作文比赛首奖、上海市数学竞赛大奖。
·1963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但入学后以下乡参加农业劳动为主。
·1966年夏天遇到了一场极端主义的政治运动,家破人亡。父亲余学文先生因被检举有“错误言论”而被关押十年,全家八口人经济来源断绝;唯一能接济的叔叔余志士先生又被造反派迫害致死。1968年被发配到军垦农场服劳役,每天从天不亮劳动到天全黑,极端艰苦。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总理为抢救教育而布置复课、编教材。从农场回上海后被分配到“各校联合教材编写组”,但自己择定的主要任务是冒险潜入外文书库独自编写《世界戏剧学》,对抗当时以“八个革命样板戏”为代表的文化极端主义。
·1976年1月,编写教材被批判为“右倾翻案”,又因违反禁令主持周恩来的追悼会而被查缉,便逃到浙江省奉化县大桥镇半山一座封闭的老藏书楼研读中国古代文献,直至此年10月那场政治运动结束,下山返回上海。
·1977年至1985年,投入重建当代文化的学术大潮,陆续出版了《世界戏剧学》、《中国戏剧史》、《观众心理学》、《艺术创造学》、SomeObservatioiitiveeseTheatre等一系列学术著作,先后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
·1985年2月,由上海各大学的学术前辈联名推荐,在没有担任过副教授的情况下直接晋升为正教授。
·1986年3月,因国家文化部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的三次民意测验中均名列第一,被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主持工作一年后,即被文化部教育司表彰为“全国最有现代管理能力的院长”之一。与此同时,又出任上海市咨询策划顾问、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
·1989年至1991年,几度婉拒了升任更高职位的征询,并开始向国家文化部递交辞去院长职务的报告。辞职报告先后共递交了23次,终于在1991年7月获准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包括多种荣誉职务和挂名职务。辞职后,孤身一人从西北高原开始,系统考察中国文化的重要遗址。当时确定的考察主题是“穿越百年血泪,寻找千年辉煌”。在考察沿途所写的“文化大散文”《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快速风靡全球华文读书界,由此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华文作家之一。
·1991年5月,发表《风雨天一阁》,在全国开启对历代图书收藏壮举的广泛关注。
·1992年2月开始,先后被多所著名大学聘为荣誉教授或兼职教授,例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
·1993年1月,发表《一个王朝的背影》,充分肯定少数民族王朝入主中原的特殊生命力,重新评价康熙皇帝,开启此后多年“清宫戏”的拍摄热潮。
·1993年3月,发表《流放者的土地》,系统揭示清朝统治集团迫害和流放知识分子的凶残面目,并展现筚路蓝缕的“流放文化”。
·1993年7月,发表《苏东坡突围》,刻画了中国文化史上最有吸引力的人格典范,借以表现优秀知识分子所必然面临的一层层来自朝廷和同行的酷烈包围圈,以及“突围”的艰难。此文被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的报刊广为转载。
·1993年9月,发表《千年庭院》,颂扬了中国古代最优秀的教学方式——书院文化,发表后在全国教育界产生不小影响。
·1993年11月,发表《抱愧山西》,系统描述并论证了中国古代最成功的商业奇迹——晋商文化,为当时正在崛起的经济热潮寻得了一个古代范本。此文发表后读者无数,传播广远。
·1994年3月,发表《天涯故事》,梳理了沉埋已久的海南岛文化简史,并把海南岛文化归纳为“生态文明”和“家园文明”,主张以吸引旅游为其发展前景。
·1994年5月至7月,发表长篇作品《十万进士》(上、下),完整地清理了千年科举制度对中国文化的正面意义和负面意义。
·1994年9月,发表《遥远的绝响》,描述魏晋名士对中国文化的震撼性记忆。由于文章格调高尚凄美,一时轰动文坛。
·1994年11月,发表《历史的暗角》,系统列述了“小人”在中国文化中的隐形破坏作用,以及古今君子对这个庞大群体的无奈。发表后在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引起巨大反响,被公认为“研究中国负面人格的开山之作”。
·1995年4月,应邀为四川都江堰题写自拟的对联“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镌刻于该地两处。
·1996年7月,多家媒体经调查共同确认余秋雨为“全国被盗版最严重的写作人”,由此被邀请成为“北京反盗版联盟”的唯一个人会员,并被聘为“全国扫黄打非督导员(督察证为B027号)”。
·1998年6月,新加坡召集规模盛大的“跨世纪文化对话”而震动全球华文世界。对话主角是四个华人学者,除首席余秋雨教授外,还有哈佛大学的杜维明教授、威斯康星大学的高希均教授和新加坡艺术家陈瑞献先生。余秋雨的演讲题目是《第四座桥》。
·1999年2月,为妻子马兰创作的剧本《秋千架》隆重上演,极为轰动,打破了北京长安大戏院的票房纪录。在台湾地区演出更是风靡一时,场场爆满。
·1999年开始,引领和主持香港凤凰卫视对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历史性考察,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贴地穿越数万公里危险地区的人文教授,也是“9·11”事件之前最早向文明世界报告恐怖主义控制地区实际状况的学者。由此被日本《朝日新闻》选为“跨世纪十大国际人物”。
·2002年4月,应邀为李白逝世地撰写《采石矶碑》(含书法),镌刻于安徽马鞍山三台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