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鸽飞出初心来(第2页)
郭叔作为一个企业的副厂长,在企业改制转型的时候,绝大多数领导人借这个政策的“东风”,把国有资产转移到私人名下。郭叔不然,一根稻草也没据为己有,尽管周围的人不相信,但这是事实。“实在人吃亏”,他的确吃了很多亏。在自己的企业,无异于净身出户;养鸽子卖钱养家糊口,还不随行就市随鸽子的价格上涨而保持原价;被清朝王爷的后裔王格格拉进鸽子生意场并用房子抵押贷款弄得个血本无归。即便是这样,郭叔也是不改初心。也有一句话,“吃亏者常在”。
杨晓燕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面临择业生存。她性本爱鸽如命,与年龄父辈的郭叔邂逅,涉猎鸽行。她与郭叔相比较,爷俩都是诚信之人,但郭叔保守,墨守成规,杨晓燕创新,敢闯敢为。所以在他们经历被骗、被利用、败走麦城以后,逐渐理性起来、成熟起来。尤其是她根据亲自经历写的一篇文章,提出关于鸽子市场上的随行就市、哄抬物价、诚信经营等热点问题,并发表见解,呼吁社会重视等,被市晚报在“群众来信”栏目中发表。她这篇文章,被与鸽行无关的生物学专家裴教授发现,并且由衷赞扬。裴教授写了评论,主动通过报社与杨晓燕联系,这就是伯乐相马吧?尽管此时尚不知道杨晓燕是不是千里马。杨晓燕恳请教授帮助指导养鸽、卖鸽。裴教授是生物学教授,与养育鸽子是“近亲”,也就是说养育鸽子是生物学的边缘学问,他就欣然应承,并用儿子准备给自己买别墅的钱买了一个四合院,准备养鸽子。这时,因为环境污染,杨晓燕父亲的同事参加信鸽五公里大赛,死伤几个,父亲让女儿去请教裴教授。杨晓燕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来到教授家,意想不到的是教授热心帮助她分析原因,找到了罪魁祸首——雾霾,导致鸽子吸入粉尘,影响了呼吸道乃至肺部。更可敬佩的是,裴教授还教给她预防、治疗方法。这其中还有教授收费三十元的细节,但教授说这是程序。杨晓燕临走的时候,教授又把三十元钱塞到她的口袋里。这就是真正的学者教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一切按部就班进行,具体灵活使用。(裴教授向邹长军传授养鸽子的技巧、处方,并且不接受“拜师”,都是“真教授”的高风亮节)。
杨晓燕和郭叔被裴教授收入门下,为饲养信鸽秣兵厉马了。教授的学问、技术,杨晓燕和郭叔的勤奋耐劳,形成最佳组合。将占领蓝海市乃至更广阔领域的信鸽业的制高点。这里作家留下伏笔,杨晓燕,在裴教授的教诲下如虎添翼,应该是未来的鸽王吧?
裴教授、郭叔、杨晓燕、邹长军和裴教授的沙龙团体,可以理解为,诚信+先进技术+团队合作=成功。
裴教授令人敬畏。他六十二岁开始养鸽并带起了一个团队,即帮助了弱势群体又发展了养鸽事业,又以信鸽优质取胜,将信鸽大赛推向了公平、公正的良性循环。更可贵的是他践行养鸽之道(p193),以信鸽沙龙的形式凝聚了一群志趣相投的伙伴。撰写文章公开传授养鸽的技术、技巧(p181)。与之王爷家的《养鸽秘笈》深藏不露及其亲人反目相比,的确是高屋建瓴,令人仰慕。——这,也正是《鸽王》中的真善美的载体吧?
三,清王爷是养鸽达人,有《养鸽秘笈》传世。
其后人、双胞胎兄妹王者兴、王格格,处于养鸽世家,当然对养鸽和当今社会的赛鸽情有独钟。可是,哥哥王者兴独霸传家宝,煮豆燃豆箕。妹妹王格格在黑道白道都能呼风唤雨,相煎何急。哥哥把秘笈内容背过而将书付之一炬,也不给妹妹。法盲文盲啊,他烧的不是养鸽的技术,而是文物啊!兄妹俩相向操戈,毁掉了王家的传家宝,毁掉了中国的宝贵遗产。结果呢?殊不知一切事物皆在变化之中,鸽子在遗传的同时不断发生变异,《养鸽秘笈》有些内容也成了老皇历,远不如裴教授的研究科学、现实,也就落了个身心两败俱伤的后果。当然,王格格是为了自己的夫君邹长军,在邹长军“大落”的时候不离不弃,一心帮助他“大起”,也是难能可贵的。
作家把王格格这个人物性格塑造的活灵活现,如同在影视上的展现,也如同现实生活中的某人。如果她从书里走出来,便是个母夜叉。如果她站在笔者面前,真的惧她三分。
四,混迹信鸽行业的灰色人物。
从古至今,各行各业都是因需要而生,各行各业从业者也都是为利而行,这无可厚非。可是,对从业者而言,这里有个目的和手段的辩证关系。其中重利的几个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也是立体可见。银行家于家图庇护朋友偷税漏税,企业人士吴其瞻,垄断买信鸽脚环,借投资(还是赞助?)网络关系,中饱私囊。于家图与吴其瞻为实现个人目的都走上雇凶害人之路——尽管里面包含“黑吃黑”因素,而触犯刑律便难得善终。还有贸易公司经理窦白根,利用假合同假发票盈利,在法律的刀尖上冒险。这些以身试法、权钱色交易、利欲熏心者,到头来都难逃法律、纪律的惩罚,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关键是以什么手段。依靠诚信、科技、能力赚钱,积累财富,是社会的功臣。以权谋私、钻国家政策的空子、搞歪门邪道,早晚聪明反被聪明误。岩波先生在这个文学作品里警钟长鸣,更是独具匠心。
五,活灵活现、性格鲜明的边缘人物。
才貌俱佳的大学肄业生黄淑玲不走正路,企图靠偏门和捷径立足社会,利用“性”情见权就靠,见利就捞,见异性就释放“迷魂药”,说“卖肉”也好,说“勾引”也罢,反正使好多当局者都上了她的“圈套”,也竟敢在“俘虏”体育局长(后升迁为副市长)后由情人变为名正言顺的太太。而全然不顾旧情的感受。还挤进了公务员队伍,不可思议,也说明当今社会之复杂。更可见国家提出“反腐永远在路上”,意义重大。古今中外以色救国、以色误国的不乏先例,像她这样的够不上误国的档次,但起码也是个蝼蚁,如果不惩治,便会溃千里长提。
与之臭味相投的便是那个荷兰富婆贝·阿基德,性自由到极致,与假冒的丈夫来到中国,与企业人士吴其瞻合作搞什么信鸽大赛(“吴·德”千公里信鸽大赛——真是“无德”啊),到处“卖狗皮膏药”,坑蒙拐骗。想来中国淘金发大财?今非昔比了,受惩罚全在情理之中。书中还有一个不起眼的人物,一个将要离世的爱鸽老者,斥资200万买通信鸽协会,帮他拿一个大赛冠军的头衔,死后将“鸽王”二字刻在墓碑上,供世人瞻仰。当这一切真的兑现以后,读者会感到大千世界真是无奇不有,有些人为博虚名什么都干得出!
六,为鸽王立传者。
程红缨,有作家、教授夫人的身份。她对信鸽界有独到见解,她欣赏信鸽的诚信,由此说开去,各类人物利用信鸽对名利的追逐,也是社会的缩影。并计划付诸笔端,写一部大书。到最后又委托“我”去完成。笔者感觉,以上身份都不能诠释她这个角色。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红楼梦》里的“甄士隐”。当然,程红缨没有、也不能把信鸽界的真相隐去,但她作为旁观者,有预见性。也许就是因为如此,她委托了“我。”而“我”,把程作家的愿望变成了现实。
作品的笔墨在信鸽和养鸽人之间来回游走,对信鸽写尽其甘苦,尤其对优质优秀信鸽给予充分褒奖,透出对诚信的满腔热情的歌颂与呼唤;对养鸽人则分门别类,该赞赏则不惜笔墨,该鞭挞则力透纸背。在塑造技巧上,千人千面,绝不雷同。而信鸽与人的两个世界,合为一个,五光十色,立体、厚重,是为《鸽王》。
尽管人对信鸽充满同情心,但“逼”其参赛,为当事人赚大钱,这种情况在商品社会是会长期存在的,国内外莫不如此。什么时候剔除了物质利益,把信鸽大赛作为一种纯观赏的精神生活,便是社会进步到高度文明的一种表现了
皆为利来,皆为利往(《鸽王》书评)
原创2018-03-30刘炜一盏清水绿萝花
——岩波《鸽王》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