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父母陪伴与亲子关系处理(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问题:有亲人离世或者家庭变故,如何帮助孩子接受这样的事实?

心理老师王超认为:家庭变故会导致家庭生活突然变化,对于学龄期的孩子来说,他们会依据自己的人格特质和心理特质对于事件和大人的行为反应进行解读。突然的变化会造成短时间内非常激烈的应**绪反应,如哀伤、愤怒、不信任、嫉妒等;长期来看也会对其他心理层面产生影响,如亲密关系的建立、情绪稳定性、个人自我效能感等。

因此,我建议:

1.遭逢剧变,家长们需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感受,可以利用等级式询问技术帮助孩子梳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在这个过程中,表达的重要性大于情绪的疏导,家长们切勿急于解决孩子的负面情绪,充分的表达和释放是最重要的。

2.告诉孩子未来的安排。

尤其是对于家庭关系破裂以及家庭突遭经济变故的情况下,除了对孩子说清楚目前家中情况,对于未来的安排也要详细告知。从很多案例反馈的情况来看,短时间内孩子会表现出应**绪,接下来就是冷漠和无言。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是没有什么感受或者情绪释放完毕,而是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做,对于未来一片混沌。家长必须让孩子了解未来会发生的事情以及家中的一些安排,让孩子做到心中有数。

3.时刻让孩子有安全感。

家庭突遭变故,孩子的安全感会突然下降,很多家长为了缓解焦虑会采用旅游、搬家等方式让孩子远离事故中心,这样做反而让孩子更加缺乏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让孩子在熟悉的环境中,因为熟悉的环境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冲淡因为变故带来的疑虑和不安。

4.充分表达对孩子的爱。

需要让孩子了解到,家庭的变故不会让爱消失,父母的爱依然存在,甚至会更多。

5.利用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

充分调动孩子的朋友及同学资源,让朋友和同学陪伴孩子度过前期的情绪应激状态,让孩子将注意力放在远离事故中心的地方。

6.将情感转化为动力。

在亲人离世时,需要让孩子了解到亲人去世的含义,同时表达去世亲人对孩子的关怀与期待,比如“爷爷奶奶最希望看到你健康快乐,考上一个好大学”。对于处理哀伤情绪,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将哀伤情绪转化为动力,化悲痛为力量,让孩子着眼于现实和未来。

三、常见亲子问题及处理方法

问题:孩子根本不和我们说话,什么事情都不和我们讲,如何能够让他们愿意分享?

心理老师王超认为: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社交需求增加、能力增强,如果我们沟通方式不当,很容易和孩子产生矛盾和纠纷。在这种情况之下,同龄的朋友是孩子们最好的倾诉对象和共情对象。他们有共同的爱好、相似的经历以及思维模式,孩子在朋友那里得到的更多是理解和支持,而在家长这里,一般得到的是训斥和指责。久而久之,孩子和父母之间无法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模式。从孩子的本意来看,他们也更加倾向于和有共同点的同伴交流。

所以,从小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和给予孩子良性的沟通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之前没有做好相关的工作,在学龄期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进行补救。其中分享幸福法是效果比较好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以前需要每天记录,然后在固定时间进行面对面分享。很多家长觉得放不开或者难为情,所以我们可以先通过线上微信群的方式进行分享,之后慢慢转换为线下面对面分享。此方法具体如下。

1.记录自己每天经历的1~3件让自己感到开心和幸福的事情,事情可大可小。

如被老师夸奖、吃到了喜欢的食物、今天天气很好或者自己的某条抖音点赞超过200等。事情可以非常小,只要这件事情让人感到开心和幸福即可。

2.记录这件事情发生的过程(起因、经过及结果),并分析一下原因。

3.每天固定时间在家庭群里进行打卡。

4.打卡时可以配上表情图表示当时的开心程度。

5.学会分享。

每半个月进行一次线下分享,每次分享内容就是这半个月感到最开心幸福的一件事情。分享时其他人务必认真聆听,可以对细节和具体感受进行追问,尽量不要进行窥探式发问。

这个方法已经在很多家庭和学校里使用,效果非常好。从分享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喜欢什么,哪些事情会让他们开心,也可以让孩子了解到家长的喜好,其中共性的部分还能让孩子产生共鸣,拉近和家长之间的距离。大家在交流和分享的过程中全都是积极的,所以交流过程中的情绪体验也都是积极的,这样就可以形成比较好的交流互动,为以后进一步交流打下基础。

这个方法可能会出现的主要问题来自孩子的不配合。如果隔阂比较严重,我们可以通过老师布置作业的方式将这个分享以任务的方式让孩子完成。经验告诉我,在过程中,孩子会逐渐从应付任务转变为交流真情实感,但这需要我们家长用心去完成任务,真心交流。如果亲子间的沟通没有问题,用这个方法会进一步巩固亲子关系,避免青春期可能出现的很多隔阂和分歧。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