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和孩子说话时家长经常犯的错误(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这看似完全不可理解的情况,说穿了其实很好理解,因为对孩子来说,一个阶段只有一个绝对的权威,要么是家长,要么是班主任,而我们通过把孩子送去学校交给班主任,并让孩子的生活重心从家庭关系网转移到学校社交圈,不可避免地会让孩子对学校社交圈的权威代表——班主任产生更多尊重与敬畏。

说到这儿,家长自己又如何呢?也许你们在企业里、在社会上都是成功人士,但当你看到你孩子的小学班主任的时候,你是否也会格外小心翼翼,甚至有点刻意迎奉。我认识不止一位大学教授,在见到自己孩子的小学班主任的时候,大气不敢出,被人指着鼻子责备:“你还大学教授呢?到底懂不懂怎么教孩子?”而这些大学教授只能赔笑:“还得请您多照顾。”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的孩子比我们勇敢多了,当他们带着对父母的崇敬进入校园的时候,他们是这个家庭里唯一为父母的权威斗争过的,而父母们却不战而降,将权威让渡给了班主任。在我们的孩子从学校回到家之后,我们如果重复与班主任相似的教诲,无疑是让孩子们再咀嚼一遍班主任的牙慧,这会让我们的孩子觉得果然还是班主任说得对,而如果父母与班主任的观点不同,则会让孩子陷入“两块手表”困境,即“当你有一块手表的时候,你能知道现在几点,而当你有两块手表的时候,你反而无法知道现在几点”,而父母还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强化班主任的权威性,让孩子彻底倒向班主任那边。当一个权威被树立起来,旧权威一定被打倒时,如果旧权威仍然用权威的方式去沟通,一定会收获反抗与不屑,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老师一说,乖乖听话;家长一说,立马奓毛”的原因。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呢?

给父母换个角色,卸下负担!

父母不一定必须是权威的代言人,我们并不一定需要以绝对正确、绝对权威的化身出现在孩子的世界里。而这一固化的观点恰恰是大多数家长的心魔:“我们怎么能犯错呢?我们怎么能在我们孩子的面前犯错呢?那以后我们说话谁还听?孩子会不会不尊重我的意见?”

如果你也这么想的话,那你比你孩子的胆子小多了。在沟通这件事情上,只要开口说话就永远有犯错的可能,但最大的错误是为了避免犯错而不说话。

很多话,你不说,孩子永远不会懂,而你说错了,没关系,孩子自我修复、自我导正的能力比你想象中的强得多。只要家长开口,沟通的桥梁就持续存在,只要桥梁还在,沟通中的错误就会自我修复。所以不要担心犯错,大胆开口跟你的孩子说话,你说的每句话不需要绝对正确,不需要微言大义,不需要传递价值,不需要立竿见影,你只需要传递出一个信息:嘿,小家伙,我们是一边的,爸爸妈妈也有许多超酷的想法,一点也不比你的差,我们一起聊聊那些坏家伙和有趣的事吧。

所以,和你的孩子一样勇敢,卸下自己说话不能犯错、不专业、比不上老师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最优秀的老师,你只是这个世界上最酷、最有趣、最好玩的父母而已。

第三个错误:好话难听,忠言逆耳。

中国有句古话,叫“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成为很多家长和学校老师的“尚方宝剑”。每当有难听的话要对孩子说的时候,先把这把“尚方宝剑”祭出来,然后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开口了,无数对孩子造成巨大伤害的话语就是跟在这句话之后喷薄而出的。

在这句话的掩盖下,许多父母给自己不会说话找到了最好的理由,那就是:虽然我说话的方式不对,但我的出发点是好的。

这个错误相比前两者更加隐蔽,因而性质更加恶劣。如果正确的话,用不正确的方式说,那还不如不说。不幸的是,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家长,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甚至刻意营造这种高压下的沟通方式,将明明可以轻松惬意的沟通故意放置在负面情绪下去表达,认为这样会让孩子重视起来。

错误的表达方式会改变一切表达内容的价值。

中国还有另一句古话:“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里的良言并不是正确的话,而是让人感到温暖舒服的话。所谓的恶语也不代表错误的观点,而是伤人的话。我们知道,最伤人的话不是完全错误荒谬的。完全错误荒谬的话,我们只会一笑而过,而得理不饶人的话,才会伤人最深。作为成年人,我相信我们都对此有彻骨的体会。

各位家长一定要把和孩子的沟通从这种社会人的语言体系里抽离出来,好话更要好好说,好药更要包着糖衣喂。

孩子的内心敏感,他们对你说话的内容还无法完全迅速理解,但对你说话时传递的情绪却往往能加量、过度吸收。

如果你从孩子的话语中敏锐地发现了孩子犯的错误,千万不要立刻跳起来指出这个错误,这会立刻伤害到孩子的表达欲。也许有父母觉得,难道我要放着孩子的错误不管吗?当然要管,但得用更加聪明的方式去管。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假如你的孩子为了看奥特曼打怪兽的动画片,而丢下自己的家庭作业不管,被你发现了,你会怎么做呢?

A:夺下电视的遥控器手机,并严肃地告诉他,以后再这样就没有动画片看了。

B:陪着孩子看完这集动画片,然后拿出作业,让孩子继续做作业。

C:问孩子奥特曼打赢小怪兽没有,让孩子给你讲述动画片的情节,然后拿出作业问他,你的小怪兽打赢了没。

在A情景下,孩子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会导致他学会撒谎和欺骗;在B情景下,孩子在自身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对继续做作业的抵触情绪会大幅降低,而且会让孩子产生遵守规矩的意识;在C情景下,巧妙利用孩子的兴趣点,将两件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关联在一起,让孩子产生自我纠错意识,并且让孩子认为是自己主动做出的改变,而不是被迫的。

孩子接受信息的时候,更多是通过感受与情绪,而不是背后的内容。父母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情商发育。如果父母总是在为鸡毛蒜皮的事发脾气,总是用难听的话讲述大道理,对孩子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同样极端的情绪去对抗。

所以,表达的形式要比表达的内容更加值得我们关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忠言更要顺耳,良言更要动听。

章节目录